高学历的送外卖,没学历的当老板,抽烟喝酒活到老,玩命工作死得早,这样的话你一定在生活当中听到过很多次,甚至在某些时候会让你误以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但实际上这就是幸存者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
为了照顾零基础的朋友,我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幸存者偏差,在国外流行着一个著名的理论,大概意思是我们在分析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很多证据,但人们常常会忽视隐藏的真相,而只注意到那些表面的因素,总而得出错得离谱的结论,这样的情况就被称为幸存者偏差。
它最初的起源是古罗马西赛罗讲的一个故事,大概内容是,一群信徒在一次沉船事件中幸存,活命之后他们把自己祈祷的画面做成了一幅画像,逢人就说是因为自己虔诚祈祷,所以才能逃出生天,直到有一天一个无神论者反问了他们一个问题——那些祈祷之后还是被淹死的人呢?他们的画像在哪里?
这就是死人没法说话,幸存者产生了认知偏差的典型案例。
到了二战的时候,这个理论开始传遍世界各地。
原因是因为美军对轰炸机改进的讨论。
当时美军经过调查之后发现,美国飞机机翼部分中弹较为密集,而机身和机尾部分则中弹较为稀疏,所以他们得出结论,需要加强对机翼的保护。
但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统计学教授沃德却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看法,他说,这恰恰证明需要加强对机身和机尾的保护,因为机翼中弹的飞机还能够返程,可那些机身和机尾受到重创的飞机呢?它们早就坠毁在了战场里,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然后美军听了他的建议,大大提高了飞机幸存的概率。
从那以后,幸存者偏差理论就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而我们的生活当中也随处可见这样的案例。
比如说媒体热衷于报道富豪的成功故事,马云读了一个普通学校就成了中国首富,比尔盖茨大学辍学就登上了全球福布斯排行榜的第一名,通过这些案例,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成功者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主动辍学或者富有冒险主义精神,很多人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之后,就误以为读书没有什么作用,只要敢闯敢拼就一定能够成功!
但实际上中国最不缺乏的就是没有学历、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他们创业的成功率还不足1%,只不过世界玩的是一个成王败寇的游戏,只有成功者才会频繁发声,那些失败者的经验根本就无人问津。
还有很多成功学推出的一些书籍,绝大部分都是一些马后炮,他们采访那些取得了成功的企业家,问他们成功的核心原因是什么?有的企业家说是因为自己有激情,有的企业家说是因为自己有理想,甚至有的企业家直接说是因为自己有一颗大爱之心,然后所有人买了他们的书,回去之后就当作模板学习,最后他们总结了成功的几大要素:
第一, 想成功,先发疯。
第二, 必须有超乎常人的理想。
第三, 必须有一颗大爱之心。
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中国有激情、有理想、有爱心的企业家比比皆是,可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案例却多得数都数不清楚,现在那批成功的企业家们,他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搞清楚自己成功的真正原因,因为在时代的浪潮和运气的加持之下,很多事情就是充满了偶然性,只不过他们成功了,所以他们就连跷二郎腿、挖鼻子、跑嘴炮火车都能成为成功者的必要特质。
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案例。
还有网上流行的一些案例。
比如说在某乎上存在一个问题,名叫:能不能说一下大家目前的收入?
然后一群大佬现身说法,说自己在创业,或者是上市公司的高层,或者是某个行业的头部人士,现在30岁出头就已经拥有八位数的收入,然后有人把这些回答一统计,最后发现上千个回答里面,年入百万的400多个,年入50万的有300多个,年入30万的有200多个,年收入10万以下的寥寥无几,最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百姓年收入普遍偏高,月入百万多如狗,年入50万的中产也比比皆是。
可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
第一, 某乎本就是一个文字类的问答平台,中国有能力看完300字以上文字的人,都是少部分,那作为某乎的用户,很大一部分本来就是拥有高中或者大学以上文凭的人,他们获得高收入的概率本就超过了现实当中的很多人。
第二, 只有成功者才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因为可以通过分享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仰慕,所以那些年入百万的大佬也乐于在网上四处分享自己的经历,反而是那些月薪3000的普通人,或者是失业负债的打工人,他们不好意思,也没有那个精力去分享自己的故事,因为说出来自己都觉得没意思。
第三, 网上分享,吹牛又不用交税,不仅是某乎年入百万多如狗,某音也是一样的情况,人人都能月入百万,零钱通都有八位数,还有很多人在网上教博尔特跑步,教樊振东打球,教雷军学习经商之道,反正键盘一敲无所畏惧。
正是因为种种原因,所以导致幸存者偏差现在在网上大规模流行,以至于影响了很多人对世界真实情况的判断。
比如说网上经常有人说百万网红初中学历就能年入千万,这是不是事实呢?确实是,但是他们不会告诉你,抖音月活8亿多人,而百万网红撑死了也就是四五万,你自己算一算出一个百万网红的概率有多低?
相比起成为年入千万的网红,那些初中毕业就不读书的,更大的可能是去电子厂里翻班打螺丝,一天工作12个小时,白班夜班日夜颠倒,为什么大家不宣传这种事情?因为没意思,这样的人太多了,就是自己身边的案例,发出去也没人看,所以就盯着那些特殊案例一个劲的吹嘘。
而且现在还是一个互联网大爆发的时代,只要出现了一个初中毕业年入千万的案例,立马就会在网络上全网疯传,然后传得人人皆知,影响了大家对社会收入的认知。
还有某地高彩礼的事情,本来一个市里面也出不了几个案例,但经过网络的发酵,仿佛人人都要88万彩礼,最后影响了整个婚恋市场。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对社会影响的重要体现,人们只会关注要88万彩礼成功的那几个案例,而忽视要彩礼失败而分道扬镳的故事。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真理总是被赢家定义。
亲戚家有个孩子,考了985名校,毕业之后年入百万,他的故事就会成为所有人学习的模板,父母就会认为,年入百万也是很容易的事。
朋友家有个孩子,一次考试就考上了市里的公务员,家长就会告诉你,你看看别人,考公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那些985毕业,最后月薪3500,35岁还没有结婚的案例,他们就只口不提。
那些大学毕业考了5年公务员都没有上岸,现在与世界脱节找不到工作只能家里蹲的故事,也没有人告诉你。
因为没有人在乎失败者的故事,而“失败者”也不愿意到处去分享自己的事情,所以这个世界就变成了成功者的游戏,他们可以随意定义世界的标准。
爱吃煎饼是成功的第一要义。
10年不洗头是成功的第二要义。
跑嘴炮火车是成功人士的第三大标准。
……
反正怎么说都行,甚至你说成功人士出门必须先踏出右脚都有人信,这就是幸存者偏差在社会大流行之后会出现的问题。
那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被“幸存者偏差”影响自己的判断呢?
第一, 在分析问题时,多问问自己,失败者在哪里?比如说那些创业失败者,那些初中辍学的人,他们都变成了什么样子?以此来避免成功案例对自己的认知干扰。
第二, 学会查证数据,进行数据对比,比如说你看网上到处都是年薪百万的大佬,那你就去查一下中国统计局的官方数据,看看中国年收入过100万的到底有多少人,学会查阅数据,进行基本的分析,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一项基本能力。
第三, 适当的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尤其是少刷短视频,强迫自己每天深入阅读一些纸质书籍,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幸存者偏差”和“傻子共振”现象影响,让自己对世界的真实情况有一个真实的认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