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小米汽车官网悄然将SU7车型的“智驾Pro”更名为“辅助驾驶Pro”,高配版“智驾Max”同步调整为“端到端辅助驾驶”。这一字之改,不仅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过度营销的遮羞布,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技术炫技”向“责任本位”的深刻转型。#小米汽车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小米汽车官网调整措辞

更名动因:监管铁幕下的生存博弈

此次更名是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1. 政策高压线的刚性约束

2025年4月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推进会,明确禁止使用“自动驾驶”“智驾”等误导性表述,要求统一采用“辅助驾驶”标准术语。新规直指行业乱象——部分车企通过“L2.999级智驾”等话术模糊功能边界,导致用户误判系统能力。小米SU7此前宣传视频中展示的“自动避障”“无接管泊车”等功能,已触及监管红线。

2. 铜陵事故的惨痛警示

2025年3月,安徽铜陵高速发生的小米SU7致死事故(车辆以116km/h撞击隔离带),暴露了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致命缺陷。调查显示,标准版车型因未搭载激光雷达,仅依赖视觉算法导致感知盲区,而“智驾”宣传使驾驶员放松警惕,最终酿成悲剧。更名成为小米规避法律风险、重建信任的紧急止损措施。

3. 消费者认知的理性回归

第三方数据显示,87%的购车用户曾因“智驾”宣传误以为车辆具备L4级能力。更名后,小米官网明确标注“需驾驶员全程保持接管准备”,将功能定位锚定在L2+级别,倒逼用户建立合理预期。

行业震荡:从营销狂欢到责任觉醒的范式转移

小米的更名引发连锁反应,推动行业进入“去泡沫化”新阶段:

1. 技术营销的集体转向

特斯拉率先将FSD(完全自动驾驶)更名为“智能辅助驾驶”,比亚迪把“天神之眼”改为“驾驶辅助系统”,华为联合11家车企发布《安全倡议》,要求建立标准化测试体系。行业从“参数内卷”转向“安全透明化”竞争,2025年Q1新能源车广告中“安全”关键词提及率同比激增210%。

2. 责任框架的重构

更名本质是法律责任的重新界定:

• 车企端:需通过OTA升级明确功能限制(如无法应对施工路段、极端天气);

• 用户端:强制观看安全培训视频并通过考核方可激活功能;

• 监管端:建立“功能名称-技术等级-责任划分”三位一体的认证体系。

3. 用户教育的深层变革

小米在更名页面新增交互式教程,用动画演示系统能力边界,并推出“安全驾驶积分”奖励机制。这种“教育先行”策略,或将成为行业新标准——理想汽车已宣布在L6车型中集成AR安全警示系统,实时标注系统能力盲区。

潜在争议:技术本质与用户感知的博弈

尽管更名获得监管部门认可,但争议仍未平息:

1. 功能降级疑云

部分用户质疑,标准版取消激光雷达是否意味着技术倒退?小米回应称硬件未变,仅调整功能命名,但数据显示更名后黑猫投诉量激增120%,主要集中在“功能缩水”指控。

2. 认知鸿沟的挑战

调查显示,43%的消费者仍认为“辅助驾驶Pro”应具备自动变道能力,而实际该功能仍需驾驶员确认。如何弥合技术术语与大众认知的差距,成为车企新课题。蔚来已尝试在车机系统嵌入“能力地图”,动态显示系统适用场景,或为解决方案。

3. 生态链的连锁反应

更名暴露小米生态链模式的短板——过度依赖手机领域的“参数营销”,忽视汽车安全冗余设计。其标准版仅配备单激光雷达,在极端场景下存在失效风险,而华为ADS 4.0已实现双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的融合感知。

未来图景:责任本位下的技术进化

小米此次更名,或将重塑中国新能源车竞争格局:

1. 技术路线的分化

• 保守派:延续L2+路线,专注功能实用性与安全性(如比亚迪“拨杆变道”方案);

• 激进派:探索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但需建立万亿级保险基金应对事故赔偿。

2. 标准体系的完善

工信部计划2025年底出台《智能驾驶功能命名与测试范》,要求:

• 功能名称必须包含“辅助”字样;

• 测试场景覆盖99%以上中国道路类型;

• 建立“功能滥用”黑名单机制。

3. 用户权益的升级

更名倒逼车企重构用户服务:

• 小米推出“智驾安全险”,事故后优先赔付用户;

• 小鹏汽车计划将事故数据实时同步给第三方检测机构;

• 极氪建立“功能滥用举报平台”,用户可标记异常系统响应。

结语:在敬畏中寻找突破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不仅是名称的降维,更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向文明进阶的转折。当小米将宣传语从“全场景智能领航”改为“车位到车位的安全守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的战略收缩,更是一个产业在血的教训中重建信任的决心。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技术的本质不在于制造工具,而在于唤醒人对自身局限的敬畏。”在这场智能驾驶的革命中,中国车企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尊重。#春日生活打卡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