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王思远|媒体人
这几天外媒有消息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通知钢厂和贸易商,暂时停购了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BHP)海运铁矿石(尚未证实)。
目前普遍的猜测是,在铁矿石价格上出现了分歧。
必和必拓希望按照普氏价格指数1吨109美元进行交易,而中国买家要求采用和现货价格挂钩的季度定价模式,比必和必拓的报价低15美元左右。
僵局背后,显然不是15美元的事。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没有之一,但长期以来,世界主要矿商垄断了全球大部分优质铁矿石资源,并利用垄断优势和定价权,获得了巨额收益。
中国一直希望铁矿石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也一直在努力。
在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仍然高企的情况下,提出暂停采购,确实是定价博弈中一个新变化。
一
如果看中国最近20年铁矿石贸易,世界四大矿商几乎一直最大的赢家。
我们可以通过两组数据来看看这个行业。
一是2018年后,力拓、必和必拓等矿商的采矿成本,一直都不超过20美元1吨。
而大家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2015-2021年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基本都在100美元以上。
也就是说,必和必拓等国际矿商保持着超高的利润率。
按照必和必拓2024-2025年财报(至6月),营收同比下降,约为513亿美元,但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EBITDA)达到260亿美元,利润率53%,当期可分配利润高达102亿美元。
这是必和必拓2020财年以来最差成绩。
反观中国钢铁行业,2024年,全行业利润662.9亿元,同比减少了42.6%,行业亏损面较大。
2025年1-7月份,钢铁行业虽然实现了830.3亿元利润,但并不稳固,1-5月份行业累计利润率仅为1.0%,这还是2022年7月以来最好的水平。
必和必拓一家企业的利润(不只是铁矿石业务)超过了2024年中国钢铁全行业的利润总和。
在中国钢铁行业“举步维艰”的时候,铁矿石价格依旧强势。
2024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及精矿达到12.37亿吨,创了历史新高,但量大并不意味着价低,铁矿石价格始终在100美元以上。
钢铁行业面临的挑战,有钢材价格涨不上去、钢厂集中度不高、低效产能太多等问题,但上游的铁矿石把控着定价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必和必拓近几年的利润情况
2024年,中国进口了12.37亿吨铁矿石,其中60%来自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则占到了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40%。
澳大利亚的媒体自己也说,力拓、必和必拓是最大的两个纳税企业,每年巨额利润为澳大利亚贡献了1000亿澳元的收入,也让澳大利亚人过着体面富足的生活。
二
那么,铁矿石到底如何定价呢?
在本文开头,我们提到了一个词——普氏价格指数,这是目前包括必和必拓在内的矿商,目前普遍采用的一个定价机制,它在2008年后取代了“长协”机制。
除了普氏指数,目前铁矿石定价其实还有MBIO(MB Iron Ore Index)指数。
是普氏指数、MBIO指数、现货、长协等多种定价机制并存的一种状态。
另外,国际铁矿石期货价格,现在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以普氏指数为铁矿石定价,其实只有17年的时间,在2008年之前,铁矿石贸易一直采用的是“长协”价格。
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单位美元)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为了保证铁矿石的供应,与澳大利亚、巴西等矿商签订了10-15年的长期合同,合同里约定了每年的供应量,但价格一般不直接定。
每年双方会坐下来谈,然后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基准协议价格。
这个看似协商的机制,自2000年后,因为中国铁矿石需求的迅猛增长,基本都以涨价结束谈判。
铁矿石定价机制在2010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3大矿商联手抛弃了“长协”机制,以普氏价格指数取而代之。
之所以改变了规则,是因为铁矿石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2年,中国进口铁矿石数量首次突破1亿吨,之后差不多每两年增加约1亿吨。
中国市场巨大需求让一些新兴的铁矿石供应商加入进来,并逐渐在“长协”市场外,逐渐形成了一个“现货市场”,而且现货矿的价格,高于长协矿。
长协机制反应相对较慢,无法分享到现货市场高价的红利。三大矿商认为自己吃亏,开始寻求改变定价规则。
普氏指数实际上是通过询问矿山、贸易商、钢厂、货运商、金融机构的交易情况,然后确定一个“评估价格”,甚至早期打一打电话,就把价格定了。
它不再以年为单位,而以季度、月甚至每日的情况来进行定价。
这个指数一开始推出时就被钢厂广泛质疑,认为缺乏透明度,不公平、不公正。
2010年4月1日是谈判的最后期限,几大矿商将铁矿石价格定在了110美元/吨,比2009年日韩长协的60美元价格,整整翻了一倍。
中国钢企最终被迫接受。
这意味着2010年的铁矿石采购成本,比2009年直接增加4000亿元人民币。
一家钢企曾在接受采访时悲愤地形容,这个价格确定后,“一个变成了富翁,一个变成了乞丐。”
普氏指数比大家想象的要更为复杂。发布普氏指数的普氏能源资讯,实际上是标普全球的下属机构,而这个机构的背后是先锋、黑石等金融巨头。
普氏指数下的铁矿石价格,实际上已经金融化,很多人认为,它既不反映供求规模,也不是上下游利润的分配体系,而是财富分配和转移的工具。
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以及FMG四大矿商,基本上对全球优质铁矿石资源形成了高度垄断,10个产量最大的矿山,9个被四个矿商控制。
如果华尔街投资了矿山,长期来看,它没有理由让铁矿石的价格深度下跌。
三
那么,有没有办法夺回铁矿石定价权了?
2007-2020年主要矿商采矿成本
在铁矿石贸易中,矿商之所以能够掌握定价权,一是中国钢企相对分散,未形成合力。
国内钢厂以前习惯于分别和矿商达成交易。
二是几大矿商控制了全世界70%优质铁矿石资源,国内铁矿石储量丰富,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需求又是刚性,这也是当年三大矿商笃定,钢企会接受报价的原因。
事实也确实如此。
三是中国钢铁行业有一些低效产能,导致钢材价格始终提不上去,行业利润太低。
在了解以上的基本信息后,我们重新来看,中国在铁矿石定价权博弈中,做了什么。
针对无法形成合力的问题,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的成立,改变了国内钢厂、贸易商的运作模式,以一个统一的主体与国际矿商谈判。
在“长协”机制还维持运行的时候,中国钢企经常被日企的突然签约搞得措手不及。
这边还谈呢,那边已经签订了,按照首发机制,中国企业只能被动接受大幅涨价。
这其中确实有日本企业打击国内钢厂的算计,同时,也是因为它大量投资了澳大利亚的矿山,分散了风险,当矿商享受市场红利的时候,自己也能分到蛋糕。
中国这些年也开始在这方面布局,比如今年6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和力拓宣布,联合开发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年产能为2500万吨。
这里是澳大利亚重要的铁矿生产中心之一,力拓持股54%,宝武持股46%。
第三个变化就是购买海外矿山。
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被认为是这些年最成功的矿业项目之一。
大家看一下西芒杜的图片就知道,地表红彤彤的一大片,品位很高(66-67%),开采成本很低。
这个矿早在1997年被力拓收购,但一直占有矿权而不开发,手里握了10几年只打了6个钻孔。极为不满的几内亚将西芒杜北段采矿权收回,卖给了以色列公司。
这也导致了长达10几年的纠纷。
直到2019年,包括中国宏桥集团、烟台港集团、新加坡韦立国际、几内亚联合矿业供应集团组成的“赢联盟”,最终拿下了北段两个区块的采矿权。
西芒杜南段3、4号区块,中国企业也获得了矿权,其中中国铝业占40%股份、力拓占45%股份、几内亚占股15%。
四
还有一个布局更重要。
上面我们也提到,目前国际铁矿石已经变成了金融属性,且绑定在美元体系上。
新加坡交易所曾是全球流动性最高的铁矿石交易平台,它在2009年推出了全球第一份铁矿石柜台交易(OTC)掉期结算合约,2017年推出了铁矿石期货指数。
大家注意,这些期货交易价格指数,都是以美元计价的。
想要打破这样一个体系,夺回铁矿石定价权,金融市场的博弈是少不了的。
2013年大商所先是推出了铁矿石期货,然后在2018年5月引入境外交易者业务。
普通人可能无法理解这些变化,这相当于重新搭建了一套“人民币铁矿石”体系。
最近几年,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FMG四大矿商,都已经尝试利用中国的铁矿石期货价格进行定价,并在铁矿石贸易中用人民币结算。
部分钢厂和国际矿商都已经尝试过以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为基准的“点价基差贸易”。
相比以前,已经不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卖家报价了。
但交易规模、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中国港口巨大的铁矿石现货市场以及大商所的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定价博弈中一张份量很重的牌。
这张牌特征就是人民币计价。
只有人民币计价才能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人民币计价才能形成“中国价格”;人民币与国际大宗商品绑定,才能减少在关键领域对美元体系的依赖。
可以说,对必和必拓以美元计的铁矿石暂停采购,不仅是一种谈判策略,同时也是定价博弈的一次压力测试。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繁荣短期内不会终结,但是,从2010年以来的变化和布局看,博弈确实到了一个新阶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