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度外长苏杰生应中方的邀请来到了中国,这是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五年来印度外长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机场铺开红地毯,中方以高规格接待这位“老熟人”。
没过多久就与王毅面对面坐下,开始对两国之间的未来走向进行会谈,苏杰生直接表示,自己带来了莫迪的亲口承诺:希望双方领导人能达成共识,继续保持中印的发展势头。
这句话看似平常,却重若千钧,而王毅的回应绵里藏针,既点出中印都是“全球南方国家中的重要一员”,更意味深长地强调,实现“龙象共舞”,才是双方的正确选择。
一纸承诺背后的五年博弈
莫迪的承诺并非突发奇想,去年金砖喀山峰会上,他首次对中国作出三项关键保证:加强战略沟通与互信、扩大互利合作;承认两国合作对全球经济复苏与和平至关重要。
全力支持中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更早的2024年12月,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达成六项共识,包括维护边境和平、完善边境管控规则等实质内容,为关系回暖铺平了道路。
而且,印度政府官员频繁访华,剑拔弩张的边境逐渐被密集外交互动取代,印度态度为何急转,三重压力让新德里不得不向东看,特朗普关税大棒悬在头顶,美印贸易谈判卡在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开放问题上,僵局难破。
国内汽车产业因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濒临瘫痪,制造商疾呼“再不解决就崩溃”,印巴空战暴露印军短板,莫迪遭反对党围攻。
更尴尬的是,G7峰会上西方领导人冷眼相待,印度突然发现自己在外交舞池落了单。
握手言和的战略算计
苏杰生行前直言不讳:“既要维持与中国的稳定关系,又要深化与美国的战略合作,以自身利益为准,”这句坦白暴露了印度的“平衡术”,在中美博弈间左右逢源谋取最大利益。
稀土的博弈成为试金石,中国今年4月对七种关键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印度汽车业陷入恐慌,尽管坐拥全球第三大稀土储量,印度开采与精炼能力却严重不足。
一边有官员私下请求中国恢复供应,一边又公开呼吁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这种自相矛盾的姿态,恰恰暴露其战略焦虑。
边境问题仍是暗礁,莫迪3月曾公开表态:“我们强调对话而不是纷争,”承认两国关系因边境问题出现“五年断层”,承诺“通过对话建立稳定关系”。
但印度军方在边境的动作仍是风向标,苏杰生此行若真想打开局面,就不能再玩“边境谈判与双边关系脱钩”的老把戏。
双方合作谋未来
王毅在会谈中一针见血:“中印关系的本质是如何和睦相处、相互成就,”他提出“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
这24个字,戳破了印度长期以来“既要中国市场,又要与中国对抗”的悖论,上合峰会成关键考场,莫迪承诺“全力支持中方办好峰会”,但此前表现令人存疑。
去年连续缺席两场峰会,外长更在伊斯兰堡会议上拒绝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这次天津峰会,印度是当建设者还是搅局者无从可知,全球南方国家正拭目以待。
双边合作亟待破冰,据印媒披露,双方已拟定“合作清单”:稀土出口限制、恢复直飞航班最可能突破;互派记者、人文交流也在议程中。
印度财政部曾坦言:“要发展制造业,要么增加中国进口融入其供应链,要么吸引更多中国投资,”但若继续对中国企业设限,一切承诺都是空谈。
莫迪的承诺还热乎着,但新德里必须明白:地缘政治不是请客吃饭,说到做不到的代价远比沉默更高,中国给了台阶,恢复印度香客赴西藏朝圣,开放合作大门。
若印度真心想“从大局出发妥处矛盾分歧”2,就该停止在边境搞小动作,摒弃对华企业的歧视政策,中印手握全球三分之一人口,两国贸易额却不足中美贸易的五分之一。
当西方面露疲态,“全球南方”需要真正的领头雁,是继续猜忌消耗,还是抓住2025年建交75周年的契机?印度该用行动回答,毕竟国际政治场只认一句话: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信息来源:
印度外长在华最新表态 2025-07-14 20:43·北京日报客户端
印外长时隔5年访华,两大议题最有可能突破! 2025-07-14 08:18·环球时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