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东京。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颁奖仪式上,当大使把奖章颁给日本教授藤岛昭时,台下不少日本网友炸开了锅:“卖国贼!”要知道,藤岛昭在日本是响当当的“国宝级”科学家,当过日本化学会会长,被称为“现代光电化学的奠基人”,连诺奖风向标里都常出现他的名字。可就因为他带着团队往中国跑,日本网友把最难听的话全砸向了他。

日媒笔下的卖国贼,被日方砍掉经费后,转头给中国培养了三位院士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藤岛昭之前,另一个日本教授的遭遇,其实早就为这类故事埋下了伏笔。67岁的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上田多门,两年前跑到深圳大学研究混凝土。他跟人吐槽:“在北海道大学时,我想买个三维表面测量仪,要800万日元,太贵了没买成。来了深大,研究环境好,深大给的科研条件特别实在,我心心念念的仪器,在这里很快就到位了,压根不用为钱发愁——想买啥,只要对研究有用,基本都能成,没过多久就把仪器配齐了。”话说,日本连个科研仪器都舍不得给,学者想搞研究,只能往国外找机会。藤岛昭的处境,比上田多门更让人心酸。

藤岛昭是“光催化之父”,在日本化学界是公认的顶流。1986年他就成了教授,可谁想到2000年左右,日本搞了个“选择集中计划”——说白了,就是只给能快速赚钱的项目砸钱。那时候日本看着美国有谷歌、苹果,中国冒出了腾讯、阿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自家的松下、索尼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牌子,没什么新的世界级企业冒头,就想着用这招“押宝”,把宝全押在能快速盈利的项目上。可这政策一落地,最吃亏的就是搞基础研究的学者。

日媒笔下的卖国贼,被日方砍掉经费后,转头给中国培养了三位院士

像藤岛昭这种需要慢慢熬、一时半会儿赚不了钱的基础研究,直接被砍了经费。实验室没了钱,就跟农民种地没了种子和化肥,别说开花结果,连土都刨不动了。还咋搞研究?面对这样的困境,藤岛昭被日本科研政策逼得走投无路,这时候他猛地想起了二十多年前中国对他的那份“特殊待遇”。

1979年他第一次来中国,那时候北京的市政建设还挺落后,但为了方便他,大学和宾馆之间专门派了专车接送,甚至还特意安排飞机,带他去看刚开放不久的兵马俑。中国对人才的这份重视,他当时就深深记在了心里。更让他感动的是,2003年他正式退休时,中国直接聘他当工程院外籍院士——要知道,那会儿整个工程院的外籍院士总共才35名,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彻底让他认准了:中国就是能让他继续搞研究的地方。所以等2003年拿到院士聘书后,他干脆带着团队往中国跑,想靠实实在在的研究来回馈这份知遇之恩。

日媒笔下的卖国贼,被日方砍掉经费后,转头给中国培养了三位院士

说起来,他对中国学生是真舍得。2000年12月(也就是日本刚砍掉他科研经费没多久),藤岛昭还专程来中国看望得意门生江雷。当时江雷刚回国创业不久,就搞出了挺亮眼的成绩,藤岛昭又惊又喜,拉着江雷的手感慨:“你在这边能放开做研究,真好,我也盼着有这样的环境。”

学生江雷回国建实验室,藤岛昭联合东京大学的桥本教授,直接送了价值上千万日元的仪器。这些仪器后来是用“向阳红号”科学考察船运回来的,国家专门安排的船,就为了把这些宝贝设备平平安安送到,这待遇,在当时可是独一份的。他带的学生里,姚建年、江雷跟着他做研究几年后,都成了中科院院士,加上另一位弟子,一门直接出了三个院士!

后来他还上了央视《开讲啦》。站在台上,他拿着“不会脏的纤维”“不起雾的玻璃”做实验,把撒贝宁和观众都看傻了。他还特意带了光催化捕蚊器的模型,说这东西已经在疟疾肆虐的地方用上了,能帮当地人少受病痛折磨。光催化这技术,现在用到好多地方:国家大剧院的自洁玻璃,永远干干净净;镜子涂了光催化涂层,再也不起雾;空调过滤器能分解甲醛;甚至还能辅助治病。

日媒笔下的卖国贼,被日方砍掉经费后,转头给中国培养了三位院士

他讲这些的时候,眼睛亮得像个孩子,还特意提到自己喜欢《论语》里的话:“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盼着大家能从实验里真正感受到科学的快乐。你看,这哪是旁人眼里“不接地气”的基础研究,明明是能实打实改善普通人生活的真本事。

藤岛昭是1942年出生的,今年(2025年)已经83岁了。希望老爷子身体硬朗,能继续看着自己的研究,给更多人带去方便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