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妈,你这张卡里到底有多少钱?”赵晨握着那张已经发黄的银行卡。
病床上的李梅费力地睁开眼睛,嘴角浮现一丝微笑:“你去取了就知道了。”
她的手轻抚着儿子的脸颊,“记住,这是妈妈全部的积蓄。”
然而,当赵晨站在银行柜台前,听到余额数字的那一刻,他彻底愣住了。
01
1988年的上海,梧桐叶正黄。
赵建国推着自行车停在弄堂口,车后座绑着一只红色的热水瓶和两床被子。
李梅跟在后面,怀里抱着一摞搪瓷碗。
“建国,我跟你说件事。”李梅把碗放在桌上,声音很认真。
“什么事?”赵建国正在摆弄那台借来的黑白电视机。
“我觉得我们结婚了,财务应该分开管理。”
赵建国的手停住了,转过身看着她:“分开管理?什么意思?”
“就是各自的工资各自管,家里的开支我们对半分。”李梅从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这样比较公平,也不会有矛盾。”
赵建国愣了好几秒,然后笑出声:“你这是从哪里学来的洋玩意?”
“这不是洋玩意,”李梅很认真地说,“你想想,万一以后有了矛盾,钱的事情总是说不清楚的。”
“那行,你说了算。”赵建国摆摆手,他觉得新婚妻子有些想法很正常。
李梅当即写下了几条规则:各自工资存入各自账户,共同开支记录在册,每月底结算。
“这个本子就是我们的账本。”她举起那个绿色的小本子,“买菜的钱,水电费,煤气费,都记在这里。”
第一次去菜场,李梅拿着小本子,买了一斤青菜,两个萝卜,一块豆腐。
回到家,她把发票贴在本子上,写下:青菜1.2元,萝卜0.8元,豆腐0.5元,总计2.5元,两人平分,每人1.25元。
“建国,给我一块二毛五。”李梅把本子推到他面前。
赵建国从口袋里掏出钱,数了数,给了她:“你这样记账,我们得买多少本子啊?”
“不会的,我算过了,一个月也就是两三页。”
他们的第一个月就在这样的记账中度过。
李梅买了一个专门的盒子,里面放着各种发票和收据。
每天晚上吃完饭,她就会把当天的开支记录下来,然后找赵建国结账。
“买米了,10斤大米6块钱,你给我3块。”
“肥皂用完了,买了一块8毛钱的,你给我4毛。”
赵建国有时候会开玩笑:“我感觉我是在交房租,不是在过日子。”
李梅却很认真:“这样清清楚楚的,多好。”
他们各自都有一个存折,从来不过问对方存了多少钱。
1990年春天,李梅怀孕了。
她依然坚持着AA制,连产检的费用都要和赵建国分摊。
“建国,今天产检花了12块钱,你给我6块。”李梅拿着医院的收据。
“检查你的肚子,为什么我要出钱?”赵建国开玩笑地说。
“这是我们的孩子,当然要平分。”李梅很认真,“从现在开始,所有关于孩子的费用都要记账。”
赵晨出生的那天,李梅在医院住了三天。
医药费、住院费、护理费,总共花了156元。
“建国,医院的费用你给我78块。”李梅虚弱地躺在病床上,但是账还是要算的。
“你刚生完孩子,这个我来出吧。”赵建国有些不忍心。
“不行,规矩就是规矩。”李梅坚持,“孩子是我们两个人的,费用当然要平分。”
月子里,李梅不能下床,买菜做饭都是赵建国的事。
每天晚上,李梅还是会问:“今天买菜花了多少钱?”
“小李,你这样是不是太累了?”来探望的邻居王阿姨说,“坐月子就好好休息,还记什么账。”
“王阿姨,我不记账心里不踏实。”李梅说着,让赵建国把当天的发票给她。
孩子的开支确实不少。
奶粉、尿布、小衣服、玩具,每一样都要钱。
李梅把这些都记在专门的账本上,月底和赵建国结算。
02
一次,赵晨发烧了,半夜去医院看急诊。
李梅抱着孩子,赵建国骑车。
在医院折腾了半夜,孩子退烧了,医药费花了25块。
回到家,李梅把医院的收据整理好,对赵建国说:“今天看病花了25块,你给我12块5毛。”
“孩子都烧成那样了,你还想着算账?”赵建国有些生气。
“正是因为孩子生病,我们更要把账算清楚。”李梅说,“万一以后孩子经常生病怎么办?总不能都是我一个人出钱吧。”
赵建国看着她认真的样子,最终还是掏出了钱。
赵晨会走路了,开始满屋子乱跑。
他摔碎了一个碗,李梅当天就记在账本上:碗一个,2.5元,两人平分,每人1.25元。
“妈妈,为什么要记账?”赵晨三岁的时候开始问这个问题。
“因为这样比较公平。”李梅一边记账一边回答,“爸爸妈妈各出一半钱,这样谁也不会吃亏。”
“什么是吃亏?”
“吃亏就是你出的钱比别人多。”
小赵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1998年,赵建国下岗了。
那天他回到家,脸色很难看。
“怎么了?”李梅正在记账。
“厂里说要减员,我被选中了。”赵建国坐在椅子上,点了根烟。
李梅停下笔,看着他:“那你打算怎么办?”
“先找找看,实在不行就摆个小摊。”
“那我们的AA制还继续吗?”李梅问。
“继续啊,为什么不继续?”赵建国说,“我没收入了,家里的开支你先垫着,等我有钱了再还你。”
“好,我记在账本上。”
赵建国下岗后,在街头摆了个修车摊。
每天挣个十几二十块,比以前少了一半。
家里的开支依然是李梅在垫付,每一笔都记在账上。
“建国,这个月的电费28块,你还欠我14块。”
“建国,赵晨的学费你还欠我95块。”
赵建国的欠账越来越多,李梅的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他欠的钱。
“你不嫌烦吗?”有一天赵建国问她,“我现在没钱,记这么多干什么?”
“记着心里有数。”李梅说,“等你有钱了,一次性还给我。”
2000年,赵建国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月薪600元。
他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李梅把账本拿出来。
“你这两年欠我2340块,现在可以还了。”
赵建国看着账本上的数字,摇头笑了:“你这记忆力真好,一分钱都不差。”
“当然,我每天都记着呢。”
他把钱给了李梅,两人又恢复了AA制的生活。
2003年,李梅的单位效益下滑,工资缩水了三分之一。
这次轮到她收入减少了。
“建国,我这个月工资少了200块,家里的开支你多承担一些。”
“好,没问题。我来垫付,你记账就行。”
赵晨上中学的时候,同学们都觉得他家的情况很奇怪。
“你爸妈怎么这样啊?”同桌问他,“我见过你妈跟你爸要钱,就像收房租一样。”
“我们家一直都是这样的。”赵晨有些尴尬,“习惯了就好。”
“这也太奇怪了,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家庭。”
赵晨也的确觉得自己家确实和别人不一样。
他很少带同学回家,因为怕他们看到父母记账的样子。
高考结束后,赵晨考上了上海交大。
学费一年8000元,加上住宿费生活费,需要15000元。
“儿子上大学的费用我们对半分,你出7500。”李梅说。
“这么多钱?”赵建国有些心疼,“7500块,快是我两个月工资了。”
“孩子上大学,这是必须的开支。”李梅说,“再说了,你也不是一次性给,可以分期给我。”
“那行,我分三次给你,每次2500。”
03
大二的时候,赵晨想买一台电脑,需要6000块。
“爸妈,我想买台电脑,学习用的。”赵晨说。
“6000块?”李梅和赵建国都愣了。
“现在大学生都有电脑,我没有的话很多作业都做不了。”
李梅和赵建国商量了一下,决定各出3000块给儿子买电脑。
“不过这个钱算是我们借给你的,等你工作了要还的。”李梅说。
赵晨有些无奈:“妈,买个电脑也要还钱?”
“当然要还,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大学期间,赵晨谈了个女朋友,叫小雨。小雨是苏州人,家庭条件不错。
“晨晨,我想去你家看看。”小雨说。
“我家比较特殊,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赵晨有些犹豫。
“有什么奇怪的?”
“我爸妈,他们,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点不一样。”
最终,赵晨还是带小雨回了家。
李梅和赵建国都很客气地招待了她,但是吃饭的时候,李梅还是记录了开支。
“今天买菜花了25块,加上小雨这一份,我们三个人分摊,每人8块3毛。”
小雨愣住了,看看赵晨,又看看李梅。
“阿姨,您这是在做什么?”
“记账啊,我们家一直都是这样的。”李梅很自然地说。
后来小雨对赵晨说:“你们家真的很特别,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父母。”
“我也觉得很特别。”赵晨苦笑,“从小就是这样,我都习惯了。”
“你不觉得这样很奇怪吗?夫妻之间应该是一体的,怎么能分得这么清楚?”
“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们家就是这样。”
2020年春天,李梅总是咳嗽。
刚开始她以为是感冒,吃了些感冒药也不见好转。
“建国,我去医院看看,检查费你出一半。”李梅说。
“好,你去看吧。”赵建国也有些担心,“咳了这么久,确实应该检查一下。”
第一次检查花了180元,李梅回来后找赵建国要了90元。
“医生说要再做个CT,可能要花500多。”李梅说。
“那就做吧,你给我发票就行。”
CT的结果不太好,医生建议进一步检查。
一系列检查下来,花了2000多元。
“建国,这次检查花了2340元,你给我1170。”李梅把医院的收据整理好。
“这么多?到底是什么病?”赵建国有些紧张。
“医生说可能是肺癌,要住院进一步确诊。”李梅的声音很平静,就像在说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赵建国的手抖了一下:“肺癌?”
“还不确定,要住院检查才知道。”
住院检查花了一个星期,费用是8000多元。
确诊结果下来了:肺癌晚期。
医生把赵建国和赵晨叫到办公室:“病人的情况不太好,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如果积极治疗,可能还能延长一些时间。”
“那就治疗,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治。”赵建国说。
“爸,住院费用怎么算?”赵晨问。
“还能怎么算?你妈生病了,我来出钱。”
但是李梅不同意。
她躺在病床上,虚弱但坚持:“建国,我们说好了AA制,36年从来没有变过,现在也不能变。”
“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想着AA制?”赵建国有些生气,“治病要紧。”
“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乱了规矩。”李梅说,“我的病我自己出钱治,你不用管。”
“妈,爸想帮你出钱,你就让他出吧。”赵晨劝。
“不行,规矩就是规矩。”李梅态度很坚决,“我有钱,我自己的病自己治。”
04
化疗开始了,每次费用都在3000元左右。
李梅每次都是自己付款,从来不让赵建国出钱。
“李梅,你这样下去,钱能够用吗?”赵建国担心地问。
“够用,我这些年也存了不少钱。”李梅说,“你不用担心。”
赵晨也很担心:“妈,要不我也出一部分钱吧。”
“你刚工作,没有多少积蓄,留着自己用。”李梅摆摆手,“妈妈有钱。”
治疗了半年,李梅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医生说已经没有太大希望了,建议回家调养。
“建国,我想回家。”李梅说。
“好,我们回家。”
出院的时候,医药费总计花了15万多。
李梅全部自己付清,没有让任何人帮忙。
回到家后,李梅的精神稍微好了一些。
她依然坚持记账,虽然已经很少有共同开支了。
“建国,今天买药花了85块,但这是我的药,我自己出钱。”
“都这个时候了,你还记什么账?”赵建国心疼地说。
“习惯了,不记心里不踏实。”
她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是每天晚上还是会翻看自己的账本,像是在检查什么。
2024年秋天,李梅感觉自己时间不多了。
她把赵晨叫到床边。
“晨晨,妈妈有件事要告诉你。”李梅从枕头下面拿出一张银行卡,“这是妈妈的银行卡,密码是你的生日。”
“妈,你这是要干什么?”赵晨有些不安。
“妈妈把所有的钱都留给你。”李梅握着儿子的手,“这是妈妈全部的积蓄,都是你的了。”
“妈,你不要说这些话。”赵晨的眼泪掉下来了。
“听妈妈说,这张卡里的钱,是妈妈这36年存下来的。”李梅的声音越来越小,“你一定要自己去取,记住,一定要自己去。”
“为什么一定要我自己去?”
“因为妈妈想让你知道一些事情。”李梅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等你取了钱,你就会明白的。”
“明白什么?”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李梅闭上了眼睛。
赵晨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他看流水记录,但还是点了点头。
那天晚上,李梅睡得很安稳,像是放下了什么重担。
李梅走了,就在2024年的冬天。她走得很安静,像是睡着了一样。
赵晨和赵建国办完了后事,家里突然安静下来。
那个绿色的账本还放在桌上,上面是李梅最后记录的一笔开支:药费85元。
“爸,妈妈给了我一张银行卡。”赵晨拿出那张卡,“她说这是她全部的积蓄。”
“你妈妈这些年确实存了不少钱。”赵建国点点头,“她一直很节俭。”
“我想去银行看看,她到底存了多少钱。”
“去吧,这是你妈妈留给你的。”
赵晨来到银行,排队等候。
他心里估算着,母亲这36年来,按照AA制的生活方式,应该能存下不少钱。
她每个月的工资后来涨到了4000多,除去平分的家庭开支,至少能存下2000块。
36年下来,怎么也得有几十万。
“先生,您要办理什么业务?”柜员问。
“我想查询一下这张卡的余额。”赵晨把银行卡和身份证递过去。
“请输入密码。”
赵晨输入了自己的生日,屏幕显示密码正确。
“先生,您的卡内余额...”柜员说。
“多少?”赵晨以为自己听错了。
柜员重复了一遍。
赵晨愣住了,这怎么可能....!“你能再查一遍吗?是不是搞错了?”
“没有搞错,余额确实是3000元。”
“那能不能帮我打印一下这张卡的流水记录?”赵晨想起了母亲的话,要仔细看流水记录。
“可以,您需要打印多长时间的?”
“越详细越好,从开户到现在。”
柜员帮他打印了厚厚一沓流水记录。
05
赵晨坐在银行的休息区,一页一页地翻看。
越看越惊讶。
这张卡的开户时间是1988年,正是父母结婚的那一年。
每个月都有工资收入,数额随着时间推移在增长。
奇怪的是,每个月都有一笔转账记录,金额差不多是工资的一半。
收款人账户是一串数字,赵晨不认识。
他仔细看了看转账记录,发现了一个规律:每个月15号,李梅都会转一笔钱到同一个账户。数额从最初的30多元,到后来的2000多元,36年来从未间断。
这到底是转给谁的?
赵晨拿着流水记录去咨询柜员:“能帮我查一下这个账户是谁的吗?”
“先生,我们不能透露其他客户的信息。”
“但这是我妈妈转账的记录,我需要知道她把钱转给了谁。”
“如果您需要核实,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户经理。”
客户经理听了赵晨的情况,答应帮他查询。
“先生,这个账户的开户人是赵建国。”
赵建国?那不是他父亲吗?
赵晨彻底愣住了。
母亲这36年来,一直在往父亲的账户转钱?
他又仔细看了看流水记录,发现除了每月的固定转账,还有很多其他的转账。
特别是在1998年到2000年期间,也就是父亲下岗的那两年,转账金额特别大。
2003年,母亲的单位效益不好,工资减少了,但是转账依然在继续,只是金额少了一些。
最后一笔转账是在2024年10月,也就是李梅去世前一个月,金额是2000元。
赵晨坐在银行里,手里拿着这些流水记录,脑子里一片混乱。
如果母亲一直在给父亲转钱,那么这36年的AA制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母亲总是很认真地记账,每一笔开支都要和父亲分摊。
但是实际上,她每个月都在偷偷给父亲转钱。
这是为什么?
赵晨拿着银行卡和流水记录,急匆匆地回到家。
“爸,我需要问你一件事。”赵晨把流水记录放在桌上,“妈妈这些年一直在给你转钱,这是怎么回事?”
赵建国看到那些流水记录,脸色变了。
他沉默了很久,然后说:“你都知道了?”
“妈妈的卡里只有3000块钱,但是她每个月都给你转钱,这36年来转了多少钱?”
“我也不知道具体多少,但确实很多。”赵建国坐下来,“这件事说来话长。”
“那你说说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赵晨的声音有些激动,“我们家不是AA制吗?为什么妈妈要给你转钱?”
赵建国点了根烟,慢慢地说:“当年我下岗的时候,你妈妈担心我心里有压力,就偷偷往我卡里转钱。”
“偷偷转钱?”
“对,她不想让我知道。但是我去银行取钱的时候发现了,卡里的钱比我存的多。”
“那你为什么不说?”
“我说了,但是你妈妈不承认。她说可能是银行搞错了,让我不要多想。”
赵晨越听越迷糊:“那后来呢?”
“后来我工作了,收入稳定了,我以为她不会再转了。但是她还是每个月转钱给我。”
“你就这样收着?”
“我跟她说过很多次,让她不要转了,但是她不听。她说这是她的钱,她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赵晨看着父亲,觉得这一切都太荒谬了:“那你的存折里到底有多少钱?”
赵建国犹豫了一下,去房间里拿出自己的存折:“你自己看吧。”
赵晨接过存折,翻开第一页,余额是:63万8千元。
他又看了看存款记录,确实有很多来自李梅的转账。
“这些钱大部分都是妈妈给你的?”
“是的。”赵建国点点头,“除了我自己的积蓄,其他都是你妈妈转给我的。”
赵晨彻底傻了。
他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两个存折,一个3000元,一个63万元。
06
“爸,我不明白。”赵晨说,“既然妈妈一直在给你钱,为什么还要坚持AA制?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赵建国长叹了一口气:“这就是你妈妈的智慧。她表面上坚持AA制,实际上一直在照顾我的自尊心。”
“什么意思?”
“你想想,如果她直接说要贴补家用,我这个男人的面子往哪里放?”赵建国的眼眶有些红,“她让我以为我们是平等的,各自管各自的钱,这样我心里没有负担。”
“但是她实际上在偷偷帮助你?”
“对,36年来,她从来没有停过。”赵建国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下岗的时候,她给我转钱;我工作了,她还是给我转钱;她自己生病了,依然给我转钱。”
赵晨想起了母亲生病期间的情况:“妈妈生病的时候,治疗费用都是她自己出的。”
“对,她不让我出钱,说是要坚持AA制。”赵建国说,“但是实际上,她用来治病的钱,很多都是她省下来的,原本是要给我的。”
“那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她爱我,但是她更懂得如何保护我的尊严。”赵建国说,“她知道我是个要面子的人,如果让我知道她在贴补我,我会觉得自己很没用。”
赵晨突然想起了什么:“那你知道她这样做吗?”
“我知道。”赵建国点点头,“我早就知道了。”
“那你为什么不说?”
“因为我知道她的用心。”赵建国说,“她需要这样做,我就配合她。这是我们之间的默契。”
“默契?”
“对,我们表面上是AA制,实际上是她在照顾我。但是我们谁都不说破,因为一旦说破了,这种平衡就没有了。”
赵晨慢慢理解了:“所以这36年来,你们其实是在演戏?”
“不是演戏,是一种生活方式。”赵建国说,“她需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她的爱,我需要用这种方式来保持我的尊严。”
“那她为什么要把银行卡给我?为什么要我看流水记录?”
“因为她想让你知道真相。”赵建国说,“她怕你以后会觉得我们的婚姻很冷漠,没有感情。她想让你知道,我们之间有爱,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
赵晨想起了母亲最后说的话:“她说让我一定要仔细看流水记录。”
“对,她想让你看到她是如何爱这个家的。”赵建国说,“36年来,她每个月都在给我转钱,从来没有间断过。这就是她的爱的方式。”
“那她自己的卡里为什么只有3000块?”
“因为她把所有的钱都给了我。”赵建国说,“她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就把最后的钱都转给了我。只留下3000块给你,是想让你发现这个秘密。”
赵晨看着手中的两张银行卡,一张是母亲的,余额3000元;一张是父亲的存折,余额63万元。
“爸,那这些钱怎么办?”
“这些钱本来就是你妈妈的,现在应该是你的。”赵建国说,“我只是替她保管而已。”
“不,这是你们两个人的钱。”赵晨说,“妈妈给你的钱,就是给你的,不是给我的。”
“但是她最后把银行卡给了你,说明她想让你继承这些钱。”
“她想让我继承的不是钱,是这个道理。”赵晨说,“她想让我知道,爱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要说出来。”
07
父子两人坐在客厅里,看着桌上的那个绿色账本。
36年来,李梅在这个本子上记录了无数笔开支,每一笔都分得清清楚楚。
但是现在他们知道了,这些账目背后,隐藏着一个女人36年来的爱与付出。
“爸,你后悔吗?”赵晨问,“后悔和妈妈这样过了36年?”
“不后悔。”赵建国摇摇头,“这36年来,我们过得很好。虽然表面上分得很清楚,但是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是一家人。”
“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呢?”
“因为有些话不需要说出来,做比说更重要。”赵建国说,“你妈妈用行动告诉了我,她有多爱这个家。”
傍晚时分,赵晨站在银行门口,手里拿着两张银行卡。
路上行人匆匆,夕阳西下,他想起了这些年来母亲的种种行为。
她总是很仔细地记账,每一分钱都不能差。
她买菜的时候总是挑最便宜的,从来不买贵的。
她的衣服总是穿了很多年,从来不舍得买新的。
她对自己很节俭,对家人却从不吝啬。
现在他明白了,母亲的“抠门”都是假象。
她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转给了父亲。
她用这种方式,悄悄地支撑着这个家。
36年的AA制,表面上是夫妻之间的经济独立,实际上是一个女人对家庭的默默奉献。
她不说,他们都不说,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明白。
这就是李梅的智慧,也是这个家庭的温暖。
赵晨走进银行,把母亲银行卡里的3000元取了出来。
这是母亲留给他的最后一笔钱,也是她想让他发现真相的线索。
当他再次走出银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他回到家,看到父亲还翻看着那个账本。
“爸,妈妈真的很了不起。”赵晨说。
“是的,她是个了不起的女人。”赵建国合上账本,“36年来,她用她的方式爱着我们。”
“那我们以后怎么办?”
“继续过我们的生活。”赵建国说,“你妈妈虽然走了,但是她留下的爱还在。这个家还是我们的家。”
赵晨点点头,他明白了母亲的用心。
她不只是想让他继承金钱,更想让他明白,真正的爱情和家庭,不在于表面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付出和理解。
36年的AA制,是李梅对这个家最深沉的爱的表达。
她用这种方式,保护了丈夫的尊严,维护了家庭的和谐,也教会了儿子什么是真正的爱。
夜深了,赵晨把那3000元放在母亲的遗像前。
这是她留给他的最后一份礼物,不是金钱,而是人生的智慧。
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母亲坚持了36年的AA制,为什么她要让他自己去银行取钱,为什么她要他看流水记录。
因为有些话,不说比说更有力量。
因为有些爱,藏起来比表露更深刻。
因为有些智慧,只有在最后的时刻才能被理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