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8的市场爆火,直接加速了赛力斯推出新款M7的步伐。

最近,一组关于问界M7的伪装测试车谍照在网上曝光。据爆料,问界新款M7将在今年8月开启预售,9月正式上市并交付。为避免与同门智界R7形成直接竞争,同时与旗舰M9、M8构建清晰的价格梯队,新款M7的起售价预计将高于现款,上探至28万元左右区间。

套娃设计?新款问界M7撞脸M9

图源:微博

新款M7之所以“未发先火”,主要是因为这次将不再是简单的年度改款,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全面升级,新款M7将采用“类理想”的套娃策略,不仅前脸将套用旗舰M9的家族式设计,而且智能座舱、动力系统包括车身尺寸都将全方位迭代。

问界并非孤例,从理想到腾势,头部品牌正掀起一场“套娃”设计浪潮,将爆款旗舰的设计基因近乎“复制粘贴”到后续车型上。汽车设计的“复制粘贴”模式,已然成为行业新常态。

汽车设计“套娃”模式日益流行

说到套娃策略,不得不提理想。有人说理想创业十年,实则只造了一款车,不管是L9还是L6,本质都是理想One的“变种”。

L8可视作理想One的改款,L6是L7的缩小版,L7是L8的五座版,而L9则是加长版的L8。这几款车型的前后脸设计高度趋同,被戏称为“套娃”。对此,李想本人并不避讳。他在《晚点Auto》采访中甚至直言:苹果手机外观相似,博朗剃须刀、戴森吸尘器也是如此,“全世界最成功的企业都是套娃”。

因此,理想的营销策略透着一种熟悉的配方,无论是统一的外观语言、共享的技术平台和阶梯式递增的车身尺寸,还是车型以Pro、Max命名的做法,都与苹果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策略如出一辙。

套娃设计?新款问界M7撞脸M9

图源:小红书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汽车圈那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大众其实只有一款车,那就是高尔夫。压短是Polo,加个屁股是速腾,改个名字是迈腾,拉长是帕萨特,再加长是辉腾,揉圆了变甲壳虫,拍方了变途安,底盘加高是途观,再撑大就是途锐。

这种高度聚焦的产品定义思路,最终带来了显著的商业成功,今年4月2日,理想官宣L系列迎来100万辆的交付里程碑,前后仅用时31个月。更关键的是,在理想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已连续十个季度实现了盈利,领先其他新势力车企。

说回问界,“复制粘贴”并非所有车企都能驾驭。成功实施套娃策略的前提,是必须拥有一个足够强大的爆款标杆。唯有当这款产品足够典型、深入人心,才能支撑起后续“平替”车型的市场接受度。

理想正是如此。而同样地,当问界M9确立爆款地位后,其后续的M8、M7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M9的设计基因与市场光环。

从曝光图可见,新款M7前脸将采用与M8、M9一致的分体式大灯设计,同时加大下方进气口并强化引擎盖线条。其核心目的,就是显著拉近与M8、M9的视觉距离,强化家族统一设计语言,未来,M9、M8、M7并置,将如同俄罗斯套娃般,尺寸之外,难辨彼此。

套娃设计?新款问界M7撞脸M9

图源:微博@SugarDesign

这正是理想已炉火纯青的“套娃策略”精髓所在, L8、L7、L6几乎完全套用L9的设计元素,仅通过尺寸与配置进行区分,其设计统一度在新势力中堪称极致。

无独有偶,工信部曝光的腾势N8L也显露了相似路径。其设计风格与旗舰N9高度趋同,仅在车身尺寸上略有缩减,同样属于“并排放置,傻傻分不清”的类型。

比亚迪腾势、华为问界与理想,这三家头部品牌似乎心有灵犀。汽车设计领域,一场基于“标杆爆款”的套娃浪潮正悄然兴起。

“套娃”本质是高端设计的普惠?

随着理想L系列取得巨大成功,其标志性的“套娃策略”已成为业界与媒体反复解读的范本。

“套娃”能够成为理想推崇的模式,很大原因是能将利益最大化。 统一的设计语言使车企能够高效利用有限资源,快速建立起品牌形象,更能大幅规避新产品线开发的不确定性及潜在的沉没成本风险。

其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就是——降本。

这对车企的规模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零部件通用化是最直接的降本来源。共享设计意味着共享大量零部件,大灯总成、格栅饰板、保险杠模具、内饰组件、屏幕、方向盘、门板饰条、甚至线束布局。

通用件比例高,意味着备件种类减少,库存周转率提升,仓储和物流成本下降。

套娃设计?新款问界M7撞脸M9

图源:理想汽车

另外,从商业价值来看,套娃策略的另一核心商业目的,在于实现高端价值向下赋能。

旗舰车型如问界M9、腾势N9、理想L9,通常代表着品牌的最高技术、最豪华体验和最高价格,在市场上建立起“高级感”和“信任感”。当中端车型,M8、N8L采用相似甚至相同的设计语言时,消费者会不自觉地将其与旗舰车型的“高级感”联系起来,产生“认知迁移”,这极大地提升了中端车型的感知价值和溢价能力。

举个例子,问界M9起售价46.98万,而采用M9相同设计的M8,起售价仅35.98万,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性价比”。事实上,35.98万的起售价,放在国产品牌里绝对不算低,而正是因为用户将M8与M9联系在一起,才让M8产生了溢价能力。

对新车型而言,套用已被市场验证的成功设计,能极大缩短用户认知教育过程,降低新品上市的不确定性。问界M8借势M9的成功光环迅速获得关注,即将改款的M7亦是此策略的延续。

套娃设计?新款问界M7撞脸M9

图源:问界

不过,华为的“套娃”策略,与理想的还有些许不同。对于华为这样的生态主导者,套娃设计是实现“鸿蒙智行”生态协同的关键一环。

统一的设计语言是外在体现,从外观来看,华为通过“鲲鹏展翼”前脸统一“三界”,快速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起“华为智选车”的清晰形象,传递科技、高端、统一的品牌调性。

而内在则是通过座舱系统(HarmonyOS)、智驾系统(ADS)、电气架构的高度统一和深度协同。用户在不同“界”的车型间切换,能获得近乎一致的无缝体验,极大增强了用户粘性和生态壁垒。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如果说小米SU7、YU7比较适合个性化消费者群体,那这种套娃模式,则更适合“保守型”消费者。

对于这类持币观望的保守型消费者,颠覆性的新产品往往伴随更高的“风险”,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或周围人“已有认知”的产品。这类产品代表着“已知”和“经过验证”,能提供强烈的确定性和安全感,对他们而言,这份规避风险的“确定性”,其价值常常远超追求新鲜感的刺激。

把“鸡蛋”放在同个篮子,也容易翻车

以上所说的所有关于“套娃”的好处,仅适用于当今的汽车市场环境。硬币的另一面,是车企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当问界M7、M8、M9摆在一起如俄罗斯套娃般“傻傻分不清”时,个性稀释与潜在的审美疲劳问题便悄然产生。

新鲜感的缺失可能会削弱对新车型的兴趣,尤其是在迭代速度加快的今天。比如理想L8车主的下一辆车,大概率不会是理想L9,因为除了空间大了一些外,其他体验基本上都一样,用户是否复购是个不小的挑战。

而且从理想i系列的曝光来看,依旧是延用套娃策略,这种惯性思维容易导致设计团队被束缚在既定的框架内,难以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长期来看,这可能抑制整个品牌的设计活力,使其在面对需要突破性设计的全新品类,如个性化轿跑、硬派越野等时显得力不从心。

套娃设计?新款问界M7撞脸M9

图源:理想

如何在统一的家族基因下,为不同定位、不同功能的车型注入独特的“灵魂”和设计亮点,是未来汽车设计比拼的核心能力。这要求设计师在共享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更精妙的差异化处理,而非简单的缩放。

另外,风险也很大,如果未来理想i8出师不利,其负面影响极可能迅速波及采用相同设计的i7乃至i6上,这是该模式最核心的脆弱点。一旦旗舰的某个设计元素引发广泛争议,或因设计共性导致的功能性缺陷,负面评价会如野火般蔓延至所有“套娃”车型,消费者会自然地将问题与同系列车型挂钩,引发连锁性质疑,成倍放大负面印象。

旗舰车型若发生严重质量或安全事件,公众对其负面认知会更容易迁移到其他同系列车型上,这种信任崩塌可能导致整个品牌形象严重受损,对根基尚浅的新势力而言,结局很可能是生死之别。

因此,套娃模式虽可能是当前中国汽车激烈竞争下的阶段性最优解,但若将目光放远,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汽车工业130余年的进化史告诉我们,当技术壁垒逐渐走向趋同,设计将成为品牌差异化的终极战场。就像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一个健康、成熟的汽车市场,最终必然呼唤并孕育出具有鲜明个性与独特魅力的产品。

套娃,只是新周期开启前的序章,而非终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