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这位年轻的皇帝,接手的是朱元璋留下的庞大帝国,坐拥天下,军队强大且粮草充足,然而,仅仅四年后,他的皇位便被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夺走。
这一场实力悬殊的靖难之役,以建文帝的失败告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那么,建文帝究竟为何会输掉这场战争?
不靠谱的参谋团
朱允炆登基之初,由于自身缺乏政治经验,急需得力的辅佐之人。朱元璋临终前安排了兵部左侍郎齐泰作为顾命大臣,辅佐朱允炆。但仅有齐泰一人显然不够应对繁杂的朝政,于是朱允炆迅速提拔了自己的老师黄子澄为翰林学士,令其与齐泰同参国政。
可即便如此,两人依然难以承担起整个朝廷的重任。身为帝师的黄子澄,找来了名扬天下的方孝孺,将其纳入辅政圈子。至此,一个看似“奇特”的参谋团队组建完成,开启了他们在靖难之役中的一系列“操作”。
这个被戏称为“熊孩子和2.5个傻子”的团队,在后续的事件中,对靖难之役的走向产生了极为关键的影响。
这个团队组建后,商议的第一个重大项目便是削藩。削藩,本是巩固中央政权的重要举措,但在如何实施上,团队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智商相对在线的齐泰认为,先帝的太子、秦王、晋王都已过世,燕王朱棣作为事实上的最年长者,且实力较强,应该先拿朱棣开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要搞定朱棣,其他藩王自然会老实。
而且当时朱棣尚未有所防备,朱允炆完全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轻易地处置朱棣。然而,黄子澄和方孝孺却坚决反对齐泰的提议。他们秉持着所谓的“要脸”原则,认为应该先从实力较弱的藩王削起,最后再动朱棣。
他们觉得这样既能避免打草惊蛇,麻痹朱棣,又能让朱允炆的吃相不至于太难看。齐泰听后,简直难以置信,他深知这样逐一削藩,只会让朱棣察觉到危险,从而提前准备。但黄子澄和方孝孺固执己见,坚决不让步。
最终,朱允炆考虑到黄子澄是自己朝夕相伴的老师,关系更为亲近,而齐泰只是爷爷临死前安排的人,便采纳了黄、方二人的意见,决定先对实力稍弱的周王朱橚下手。
这一决策,看似稳妥,实则错失了一举解决最大威胁朱棣的绝佳机会,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隐患。
接连失误,一步步将朱棣“逼上梁山”
放过朱棣后,事情的发展正如齐泰所料。眼看着兄弟们一个个被削藩,尤其是自己的亲兄弟周王朱橚被无端整治,朱棣心中明白,自己迟早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对大侄子朱允炆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但此时的朱棣,还未立即造反,一是他手中兵力有限,造反成功的几率不大;二是他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还在南京做人质,一旦造反,儿子们的性命堪忧。
然而,建文帝的参谋团却再次“神助攻”。建文元年5月,齐泰认为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一步,再掩饰也无意义,建议朱允炆逮捕朱高炽等人,正式向朱棣摊牌。
但黄子澄却又出昏招,他认为抓了燕王三子,燕王就会知道朝廷要对付他,不如放他们回去,以此麻痹朱棣。
齐泰当场反对,指出这是放虎归山。但朱允炆再次选择站在老师黄子澄一边,放走了朱高炽兄弟三人。这一决策,让朱棣再无后顾之忧,彻底坚定了他起兵造反的决心。
儿子们安全回到北京后,朱棣随即以“奉天靖难,讨伐建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为名,扯旗造反,掀起了靖难之役。朱棣起兵之初,身边仅有几千人,通过在北平周边的搜刮,才勉强凑出几万人。
而建文帝这边,坐拥天下,军队数量庞大。面对朱棣的造反,朱允炆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忙下令老将耿炳文率13万大军征讨朱棣。大军临行前,朱允炆居然对耿炳文说“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这句话看似仁慈,实则让耿炳文陷入两难境地,作战时畏首畏尾。耿炳文本就善守不善攻,再加上建文帝这句“厚黑言论”,使得讨逆第一战,耿炳文大军惨败,明军锐气尽丧,被迫以优势兵力转入防御,不敢再主动出击。
朱允炆得知耿炳文惨败后,惊慌失措,又听从了老师黄子澄的建议,临阵换掉了耿炳文。然而,黄子澄推荐的新任将领竟是不知兵事且纨绔至极的李景龙。这一决策,无疑是雪上加霜,让本就占据优势的朝廷军队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境地。
朱棣得知耿炳文被换下,起初十分高兴,深知李景龙的无能。但当他听说李景龙此次率领50万大军前来时,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于是,他在部署完前线防御工作后,亲自率军偷袭大宁,收编了宁王朱权的8万铁骑,兵力骤增,底气也更足了。
李景龙得知朱棣去了大宁,便集中几十万大军围攻北京。当时北京城内仅有1万人,由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统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区区1万来人,竟然扛住了李景龙的围攻。
朱棣摆平宁王兵马后,火速回师。此时李景龙围攻北京失利,正打算撤退,朱棣突然杀出,杀得李景龙丢盔弃甲,一路败退几百里,逃到了山东德州,准备来年开春再北上攻打北京。
诡异战局背后:人心向背与内部矛盾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龙率60万大军再次誓师北上,与朱棣在白沟河开战。这一战,明军再次大败亏输,而且败得极其诡异。

正当明朝政府军将朱棣打得半死不活时,突然莫名其妙地刮来一阵妖风,且这阵妖风不偏不倚正好刮向明军。朱棣本已命悬一线,却因这阵妖风捡回一条命。这一诡异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反映出了当时明军内部的问题。
事后,李景龙被朱允炆召回南京,黄子澄为了甩锅,请求杀了李景龙。但朱允炆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没有杀李景龙。这一手软行为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明军将士们认为李景龙输得那么惨都不死,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在战场上玩命了。
在随后的战役中,又出现了两次类似的诡异情况。在嘉禾战役中,盛庸大军打得朱棣呈现败相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在滹沱河之战中,同样的妖风又在关键时刻刮起,再次让朱棣转危为安。
北方多风沙,偶尔刮妖风并不稀奇,但每次都在战场局势不利于朱棣时刮,且都朝着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刮,这显然不正常。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平叛大军根本就没有认真作战。因为在他们看来,不管是朱允炆赢还是朱棣赢,最终的天下都是老朱家的,作为外姓臣子,没必要拼死拼活。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与建文帝的参谋团有着很大关系。当时方孝孺主持了一场改革,其核心宗旨是削弱武将,提高文官的地位。武将们在前线厮杀,文官却在后方策划削藩,这在武将眼中无疑是“上房抽梯”。
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今飞鸟和狡兔还未死绝,主人就想着烹走狗,武将们自然不会再卖命。像盛庸、平安等将领,论能力并不弱,却在拥有几十倍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始终打不过朱棣。
朱允炆派去讨伐的军队数量从十几万涨到30万、50万,甚至70万,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家都在磨洋工,集体欺上瞒下。
建文四年,朱棣瞅准机会,从北京一路南下,直逼南京。当朱棣打到长江边时,本因没有渡江船只而陷入困境,朝廷水师随时可以堵截他。只要朱允炆稳住阵脚,朱棣必然只能退走。
但此时,黄子澄和方孝孺又出馊主意,他们认为水师提督不靠谱,临阵将其撤换,换上了撤职在家闲住多时的驸马梅殷。朱棣得知是妹夫梅殷前来,派人去劝降,梅殷拒绝并割掉使者的耳朵、鼻子,表明绝不投降的态度。
然而,当朱棣绕道时,梅殷却并未从中作梗。从梅殷的行为可以明显看出,朱允炆此时已经很不得人心,大家虽不会真心为朱棣卖命,但只要朱棣不招惹他们,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朱棣绕道后,顺利横渡长江,打到了南京城下。此时,方孝孺又给朱允炆出了一个馊主意,派人去找朱棣,宣布可以与他划江而治、平分天下。方孝孺此举本想让朱棣陷入两难,若朱棣同意,就说明他所谓的“靖难”是假;若不同意,就是瞧不起皇上。
但稍有脑子的人都明白,此时朱棣兵临城下,怎么可能因为这么一句话就半途而废。朱棣根本不买账,直接回应说,自己是来“奉天靖难”的,只要朱允炆杀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奸佞小人,他立即投降。
朱允炆自然明白,若杀了这些心腹,自己将无人可依靠,武将们早已对他不满,文官们也都是墙头草,于是坚决不同意朱棣的条件,双方继续对峙。
然而,此时的南京城,早已人心惶惶,无人愿意为朱允炆卖命。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李景龙偷偷打开城门,放朱棣进城,朱允炆就此彻底失去了皇位。
朱棣进入南京后,为了获得文武百官的拥戴,强调除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罪无可赦外,其他人只要投降,既往不咎。于是,文武百官纷纷向朱棣投降。随后,皇宫燃起大火,朱允炆在这场大火中失踪,下落不明。
有史学家统计,朱允炆至少犯了18次战略性错误。若朱元璋地下有知,怕是要掀开明孝陵的棺材板!
文章来源:老威观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