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内,一位瘫痪患者通过脑机接口设备,用“意念”在屏幕上缓缓打出“我想喝水”四个字,家属瞬间泪流满面。
“终于看到希望了!”8月初,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内,一位脊髓损伤患者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意念控制机械臂取物,标志着我国在脑机接口临床应用领域取得关键突破。
就在同一天,国家医保局正式宣布将脑机接口置入费、适配费等纳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目录,为技术商业化铺平道路。
这一幕幕场景背后,是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在加速落地。根据规划,到2027年,我国将实现脑机接口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
01 政策体系加速成型,脑机接口跻身国家未来产业核心赛道
2024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将脑机接口列为未来产业六大方向之一,并明确提出突破脑机融合、类脑芯片等关键技术的时间表。
文件设定了清晰的阶段目标:到2025年,未来产业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7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
在创新标志性产品专栏中,文件专门要求“突破脑机融合、类脑芯片、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研制一批易用安全的脑机接口产品”。
今年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再次将脑机接口产品列为未来高端装备,要求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
“政策密度前所未有,”一位产业研究专家分析,“从七部门到八部门,从技术创新到临床应用,政策闭环正在形成,2027年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
02 临床应用破冰,三省率先制定收费标准
在政策持续加码的同时,临床应用的关键瓶颈正在被打破。2025年3月,国家医保局印发《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首次为脑机接口技术设立专项收费条目。
这份文件统一设立了 “脑机接口置入费”“脑机接口适配费” 等价格项目,明确规定技术成熟获批进入临床后,可快速进入临床应用并收费。
短短数月内,三省相继出台实施细则:
江苏省医疗保障局拟定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为966元/次,侵入式置入费6600元/次,取出费3200元/次。
浙江省医保局公布的收费标准中,侵入式置入费为6580元/次,取出费3150元/次。
湖北省医保局发布的方案中,侵入式置入费为6552元/次。
“收费机制的确立扫清了技术商业化的最大障碍,”一位医疗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医疗机构有了收费目录,手术诊疗安排就有了依据,这对新技术落地将产生巨大推力。”
在临床一线,华山医院与上海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已帮助10例癫痫患者凭借脑机接口实现 “意念说话” 。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在国家医保局组织的座谈会上分享了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成果。
03 标准体系建设提速,上海布局未来产业标准化
随着技术走向成熟,标准体系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8月5日,上海市科委发布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在“技术标准”项目中专门设立 “未来产业标准前瞻布局”专题,将脑机接口列为五大重点领域之一。
根据申报指南,上海将支持具备标准化工作基础的单位,开展脑机接口基础共性、关键技术与行业应用技术标准研究,研制形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各层级标准。
该项目执行期限为2025年9月至2027年8月,对研究目标为国际标准的项目给予50万元资助。这一时间节点与七部门提出的“到2027年初步建立先进标准体系”目标高度契合。
“标准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一位标准化专家解释,“在脑机接口这样的新兴领域,谁能主导标准制定,谁就能掌握全球市场话语权。”
七部门文件也专门强调要“制定百项关键标准”,并要求围绕脑机接口等专业领域制定专项政策文件,形成完备的未来产业政策体系。
04 产业生态逐步完善,三类企业抢占技术高地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我国脑机接口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目前主要企业聚焦三大方向:
医疗康复领域,微创脑科学(02172)等企业重点布局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其产品已覆盖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技术研发领域,南开大学段峰科研团队与心玮医疗联合研发的国内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已成功完成动物试验,该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不少于4000万元。
系统集成领域,南京熊猫电子(00553)承担的《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多模态人机交互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正在开发脑机接口智能交互显示终端及优化迭代交互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脑机接口企业多选择非侵入式技术路线作为突破口。数据显示,当前产业界大部分企业的研究方向是帮助脑卒中、脊髓损伤等患者恢复运动和感觉功能,这类产品风险等级较低,更易通过监管审批。
05 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医疗应用规模或达千亿美元
随着政策、技术、标准、临床四重突破,脑机接口市场前景日益明朗。开源证券研报预测,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进一步跃升至1450亿美元。
除医疗康复领域外,睡眠、康养、消费娱乐等市场同样潜力巨大。上海证券分析指出,脑机接口技术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商业化应用,中国市场迎来高速增长,存在较大上升空间。
政策制定者已预见到这一趋势。七部门文件明确鼓励探索脑机接口在医疗康复、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典型领域的应用。八部门方案则要求发展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康复训练装备、智能假肢等创新医疗装备。
“技术成熟度曲线正在加速上扬,”一位投资机构负责人表示,“从2025年初步产业化,到2027年关键技术突破,再到2030年全球市场爆发,产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已清晰可见。”
2025年8月1日,当中国-泰国、中国-贝宁AEO互认安排正式生效时,很少有人想到,同样的政策协同模式正在脑机接口领域复制。从七部门规划到上海专项申报,从医保定价到临床应用,一条从技术到产业的闭环正在形成。
随着2027年关键节点的临近,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里那些通过脑机接口重获交流能力的患者,已成为中国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最佳注脚。当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在政策框架下实现对接,2027年,将成为中国脑机接口产业真正爆发的元年。
综合中国政府网、央视新闻、新华社、第一财经、经济参考报、证券时报、科技日报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