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到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中国天津举行。20多位外国领导人和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来到海河之滨。这是上合组织峰会时隔7年再次在中国举行,也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
9月1日上午,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牢记初心使命 开创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区域组织,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强。

9月1日下午,“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凝聚上合力量 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讲话。图/新华
会议一致同意接收老挝为对话伙伴。24年来,从6个创始成员国到覆盖亚欧非三大洲27个国家的“大家庭”,如今的上合组织人口约占世界一半、经济总量约占全球四分之一。而更大的“朋友圈”,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8月31日晚,习近平在上合组织峰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发展繁荣的责任更加重大。”
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成员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批准《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发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等多项声明,通过加强安全、经济、人文合作和组织建设等24份成果文件。
“当今国际社会,冲突加剧,我们总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但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下,我们要超越地缘政治,从文明对话和互鉴的视角发扬上合组织独有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一级研究员邢广程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说。
邢广程指出,回顾历史,上合组织是基于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断与时俱进发展的。未来,上合组织应成为在“多样文明对话和互鉴”领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国际平台。

9月1日上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牢记初心使命 开创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出席会议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常设机构负责人集体合影。图/新华
务实发展、与时俱进
《中国新闻周刊》:此次天津峰会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从议程上看,峰会有哪些亮点?
邢广程:首先,2025年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规模为历届之最。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悉数到场,阵容强大,可以说是“上合大家庭”的一次大聚会。
其中,正式成员国是上合组织的核心力量,元首理事会会议是上合组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历次上合组织峰会的亮点。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的首脑们,每年会在不同场合多次见面,但在天津,大家又一次在上合组织峰会聚首,就要总结上合组织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前和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就上合组织今后的发展交流意见,规划宏伟蓝图。
与此同时,上合组织不是一个封闭的小团体,而是一个开放的大平台。在上合组织框架内,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在特定领域、特定话题下和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一起对话,寻求合作。上合组织也需要与其他对上合组织感兴趣、希望一起讨论问题的国家、国际组织密切交流。这就是“上合+”的意义。
“上合+”并不是上合组织独有的模式。在金砖国家发展过程中,中国首倡“金砖+”合作理念。当然,其他国际组织也组织了类似的对话平台。在此背景下,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第二次举行“上合+”会议,体现出上合组织作为一个冷战后正式建立的新型区域性国际组织,结合时代潮流,在和国际社会进行广泛联系、合作方面,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展现开放性、包容性。
《中国新闻周刊》:回顾24年来的发展历程,上合组织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上有何独创性贡献?
邢广程:回望历史,上合组织的前身“上海五国”机制,成立初衷是解决中国与苏联间的边界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中国和苏联在解决边界问题上采取了务实态度。但是,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双方的边界问题尚未完全得到解决。苏联解体,使得中国的谈判对象变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4个独立主权国家,谈判的复杂性明显增加。
在此背景下,各国领导人和外交官非常富有智慧,形成了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为一方,中国为另一方的“4+1”模式,本着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原则,共同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这一谈,就谈出了“共识”“信任”和“感情”,谈出了“上海五国”机制,并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在上海和莫斯科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那么,解决了边界问题,“上海五国”机制是否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各方普遍认为,应当继续发展该机制,以合作解决该地区新涌现的安全问题。与中国并不接壤的乌兹别克斯坦,此时也面临恐怖主义威胁,因此强烈要求加入“上海五国”机制。
在此基础上,2001年6月15日,俄、中、哈、吉、塔、乌6国元首在上海会晤,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布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上合组织,组建了秘书处和地区反恐怖机构。此时,上合组织的重点已经不是解决边界问题,而是解决安全问题。
如今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上合组织的源头是从解决国家间最棘手的边界问题出发的。边界问题解决不好,国家间就可能会发生战争,但“上海五国”不仅很好地化解了潜在风险,还发展出一个国际组织。可见,上合组织是国家间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合作机制。
其次,上合组织是基于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断与时俱进发展的。2001年6月上合组织正式成立时,西方有些观点从意识形态出发,认为这是一个反对美国的“非西方国家集团”。随后的事实给美国上了一课,仅仅三个月后,“9·11”事件发生,这证明了上合组织成立、进行反恐安全合作的必要性和预见性。
今天,上合组织进一步发展,从安全合作扩展到安全、经济、人文合作“三大支柱”,更具综合性。2017年以来,上合组织稳步扩容,到2024年已形成10个正式成员国、2个观察员国和14个对话伙伴国的“上合大家庭”。这些都体现出上合组织务实发展、与时俱进的特征。始终聚焦于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欧亚地区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是上合组织独有的魅力。

9月1日,各国媒体记者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观看会议直播大屏。图/IC
增强软实力
《中国新闻周刊》:随着国际形势变化,未来一个时期,上合组织应关注哪些新领域的区域合作问题?
邢广程:在安全合作上,上海合作组织需要进一步关注非传统安全风险,包括应对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控、人工智能治理等重点领域的安全问题。
经济合作是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特别重视发展问题。“上合大家庭”的多数成员国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借助上合组织的平台,促进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外部伙伴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我认为,上合组织应就此建立一些新的机制和平台,进一步促进各国的经济融合。
同时,上合组织还应当探讨如何应对“贸易武器化”,避免脱钩断链,维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问题。在当前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在美国政府大力“去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经济领域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要。
自上合组织正式成立以来,中国一直积极推动上合组织内部的经济合作。对于这些问题,上合组织不能只坐而论道,还要起而行之,早日建立起具有上合特色的金融合作机制。这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为广大成员国和伙伴国提供实质性帮助的平台。
《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上合组织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有学者强调,下一步上合组织应重点向“思想框架的构建者、文明的对话者”转型。你如何看待上合组织在文明对话上应当发挥的作用?
邢广程:是的,上合组织必须走向文明合作之路。上合组织是一个有灵魂的新型国际组织,“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就是上合组织发展的灵魂。也就是说,从建立开始,“尊重多样文明”就是上合组织文明观的集中概括。
多样文明,是当前国际社会存在的一个现实情况。但是,这些文明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面对多种文明共处的世界?西方主流观点,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就是简单将不同的文明划分为“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西方文明”在近现代国际社会起主导作用,不断征服或消灭其他文明。一旦有“非西方文明”对“西方文明”形成挑战,那就必然要发生冲突,直到其中一方征服另一方。
过去数十年来,美西方一直践行这种“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意味着对“其他文明”的歧视和敌视,意味着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必然走向冲突。而现在,多种文明都掌握了核武器。那么,文明冲突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精神”就展现出了深刻性。上合组织从成立之时,就强调尊重多样文明。现在,“上合大家庭”包括了中华文明、斯拉夫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等多种文明,覆盖了亚欧大陆上最古老的几个文明体系。上合组织的“核心区”中亚地区,是几大文明的交汇之地。这正是上合组织独有的特质。
“上海精神”是上合组织的初心和灵魂。初心和灵魂不能蒙尘,“上海精神”不能只被“挂在墙上”。我认为,未来,上合组织不仅要深化安全和经济合作,更要在尊重多样文明、增强内部凝聚力、促进文明对话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比如,“上合大家庭”几乎涵盖了亚欧四个古老文明空间,是否可以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定期举办高层次的文明对话?是否可以在考古、文明对话方面建立起综合性的研究机构、文化机构,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普教育?
更进一步,上合组织不能封闭地谈论“上海精神”,而是应当用“上海精神”影响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文明间推进交流对话,寻找共同点、公约数,并以上合组织为一个整体,同其他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进行文明对话,推广符合现代国际社会潮流的文明观和价值体系,与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有机结合。
文明之间会有摩擦、碰撞,但交流互鉴始终是主流,否则就不会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当今国际社会,冲突加剧,我们总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但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下,我们要超越地缘政治、超越时空,从文明对话和互鉴的视角发扬上合组织独有的精神、灵魂、价值观,增强软实力。上合组织应打造在“多样文明对话和互鉴”领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国际平台。
增加“正效应”
《中国新闻周刊》:随着“上合大家庭”的扩大,一些观点认为,上合组织需要优化决策机制,加强解决成员国内部矛盾冲突,在扩员上也需要慎重决策。你如何看待这些建议?“上合大家庭”如何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保证规模与效率并重?
邢广程:2001年到2025年,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从6个发展到10个,它们在欧亚大陆广阔的空间内分布,都具有一定的地区影响力。这一扩员速度符合区域性国际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
上合组织处于正常发展中,未来继续扩员是必然趋势。我认为,不必对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国数量设限,但不能降低成员国加入的门槛和标准。如前面提到的,上合组织的初心和灵魂是“上海精神”,那么,加入上合组织的关键要求就是“不忘初心”,认真领会“上海精神”,尊重、认同上合组织的成立文件,充分了解上合组织的发展逻辑和基本规则。这样,“上合大家庭”才能在扩容的同时保持内部的凝聚力。
随着“上合大家庭”的扩大,一些成员国之间存在矛盾,是正常现象。我建议,上合组织不应以解决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双边问题为主要任务,应聚焦于大家可以共同合作的话题。双边问题由成员国自己解决,上合组织进行协调和帮助。
上合组织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协商一致原则。一些观点认为,随着组织扩员,这一原则可能影响上合组织的决策效率。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需要权衡考虑。协商一致原则体现了“上海精神”,这种对成员国意见的尊重非常重要。
我建议,未来上合组织在重大问题上仍应坚持协商一致原则,但在一些中观、微观的具体合作问题上,或许可以考虑采取多数同意的方式,由达成一致的成员国在上合组织框架下进行合作,但不强迫少数不同意的国家参与。这可以推动更多多边合作迅速落地,增加上合组织对成员国合作发展的“正效应”。
记者:曹然 文龙杰
编辑:徐方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