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举行授衔仪式时,陈赓获授大将军衔。授衔完毕后,他回到家里,孩子们满怀好奇地询问父亲被授予了何种军衔。陈赓面带笑容回应道:“芝麻酱。”孩子们并不明白,还以为父亲所获的军衔确实叫做“芝麻酱”。
之后,老帅们常常问那些孩子,你爸爸是什么将。孩子们单纯无邪,把父亲说的话讲给老帅们听:“芝麻酱”。
这使得一群老帅笑得停不下来,也因孩子们的纯真可爱而心生温暖。实际上,陈赓身为党内的活跃分子,和家人相处时十分风趣,生活里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一回,陈赓骂儿子“王八蛋”,没想到儿子不但没生气,反而笑着说:“骂得妙,我就是个王八蛋。”这时陈赓才发觉情况不太对。
陈赓与孩子们的故事
也许是源于陈赓在长征时的那段经历,但凡他听到孩子们的叫嚷与啼哭,内心就会涌起一种难以抑制的情绪。而正是这样的情形,让陈赓对孩子们怀有关爱之情,宛如慈父一般,有着慈母般的柔肠。
1935年8月下旬,红军长征抵达草地,陈赓因腿伤掉了队,好在身边还有一匹瘦马。他正骑着马往前走,不远处有个小家伙映入眼帘,全身满是泥水,看起来十分瘦弱。陈赓招呼小红军过来,要让他骑自己的马赶路。
有个曾经是孩童模样的小家伙,瞧了瞧陈赓受伤的腿,故意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声称自己仍有力气继续前行,要是陈赓不信,他能和马赛跑一较高下。接着他直起腰杆,摆出了即将开跑的架势。陈赓满怀怜惜地按住他的肩膀,忙不迭地说不能跑不能跑。
他心里清楚,这小孩要是跑起来,稍微累着点没准就会倒下。在那个艰难时刻,身上仅有的一点干粮是他们生存下去的指望。陈赓邀小孩一同前行,小孩却表示要等自己的伙伴。为让陈赓安心,小孩还指了指干粮袋,称自己的干粮够吃很久。
陈赓没法劝动小孩,只能表示自己会在这儿等着他。然而,他没走出多远,就察觉情况不对,那小孩的干粮袋……他迅速转身,沿着来路往回赶,却看到小红军躺在路边,生命垂危。看到陈赓后,小红军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陈赓急忙走上前去,将小红军紧紧抱住,这时发现干粮袋里有个硬邦邦的物件。打开之后,只见里面仅有一根牛膝骨,还有一些杂草和野菜,连一粒粮食都没有。
陈赓满心愧疚,他认为正是由于自己的大意,小红军才失去了生命。这孩子不过十一二岁,为了能让陈赓成功突围,竟故意说谎演戏将他骗走。这个小红军在陈赓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让陈赓首次对孩子萌生了心疼与关爱的情感。
1947年11月,陈赓带领由太岳军区野战部队改编而来的解放军第四纵队的主要力量,抵达平汉线,发起大规模的铁路破袭行动,以此来配合大别山的刘邓大军。
12月18号,他们拿下了豫中驻马店,并且接管了镇上的豫剧科班。科班里有六十多个为学艺而卖身为徒的小孩,当天夜里,孩子们为解放军进行了慰问表演。表演结束后,陈赓走到他们跟前,夸赞他们表演出色,还把自己的名字告诉了孩子们。
听闻此人便是声名远扬的陈赓,孩子们顿时激动不已,他们万万没想到,那位威风八面的大将军竟如此和蔼可亲。
陈赓望着这些孩子,对众人说:“你们要好好唱,以后我会带你们给刘邓首长、陈粟首长唱,等胜利了,我还要带你们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唱!”孩子们听闻自己能给毛主席唱戏,顿时心潮澎湃,高兴得不住鼓掌。
陈赓一把将一个小男孩拉到身边,在他的脸颊上亲了一下,然后问道:“小家伙,我的胡子扎不扎呀?”小男孩挣开陈赓的手,跑远了些大声回应:“扎!特别扎!”这让周围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随后,陈赓向十一旅旅长作出交代,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般培养,将其打造成一个革命娃娃剧团。并且要为孩子们安排文化教员,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历史、掌握打仗技巧。此外,还要给他们制作合身的衣服,让他们成为小战士。
工作交代完毕后,他激励小演员们努力学习,等未来革命取得胜利,你们就会成为红色艺术的火种。自那以后,无论陈赓多么忙碌,都会挤出时间去娃娃剧团瞧瞧,看看他们排练的节目,督促他们学习,还会给他们送去一些学习用品。
另有一回,陈赓打完仗返回驻地后,马上安排剧团到部队表演节目。小演员们希望能多和他相处几日,然而陈赓却跟他们讲:
陈赓所说的一番话,给孩子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这些孩子逐渐成长成熟,也清楚了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
那么,陈赓在对待自己孩子时,和对待其他孩子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呢?
儿子和陈赓开玩笑
陈赓很喜爱孩子,他育有5个子女,其中4个是儿子,1个是女儿。此外,他还收养了好几个老战友的孩子、烈士的子女以及家中亲戚。他常常和孩子们一同玩耍,而且他还是个十足的“女儿奴”,对独女陈知进宠爱有加。
陈赓的女儿在昆明呱呱坠地后,他只要碰到人就会讲:“我总算有个女儿啦。”一群年轻的文工团员听闻陈司令家新添了个千金,还互相邀约着要到他家里瞧瞧。
小知进刚出生没多久,由于对牛奶过敏,脸上冒出了许多红疙瘩,文工团的成员们便故意打趣道:“这小姑娘长得真难看。”陈赓马上就满脸不悦地说:“你们谁还敢说我女儿丑?”
尽管陈赓对女儿极为宠爱,但在原则问题上对她也十分严苛。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陈赓不允许用自己的专车接送她。然而孩子年幼,学校又远,无奈之下,他便和朱德、刘少奇家合租了一辆三轮车,并将其改装成儿童车,供三家孩子共同使用,专门用于接送孩子们上学。
在学业方面,陈赓对子女的要求极为严苛。他教导女儿,自小就要养成勤俭节约、质朴无华的优良习惯。在校园里,要和寻常百姓家的孩子友好相处,摒弃高人一等的念头。穿着打扮应尽量与普通孩子看齐,力求简洁朴素。
对孩子们而言,陈赓既是他们的父亲,亦是一位严师。在日常生活中,他对孩子们关怀备至。在饮食方面,他要求孩子们不可浪费粮食,还时常跟孩子们讲,中国刚开启建设征程,资金和物资都很紧缺,大家要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厉行勤俭节约。
他告诫孩子们着装不必追逐潮流,并且自己率先垂范,自己衣服旧了就修改一番给年长的孩子穿,年长的孩子穿过后再给年幼的孩子穿,一件衣服能穿好多年,有时候即便衣服打了补丁也照样穿。在父亲的教诲下,孩子们十分乖巧,从不会向父母提各种要求。
他规定每个孩子对待学习都必须认真,无论他工作多么繁忙,即便回家已经很晚,也总会亲自去查看孩子们的作业。要是发现了错别字,他会让孩子们自行查阅字典来改正;要是看到孩子们的作业书写不工整,他就会要求重新写一遍。
曾经有一回,陈赓的侄子还在读中学时,把成绩单上原本的2分篡改成了4分。陈赓发现这一情况后,愤怒地拍着桌子,对侄子予以了严肃批评。当时,他的儿子陈志坚站在一旁,吓得赶忙跑开了。自那以后,所有人都铭记了不能弄虚作假这一点。
陈赓患上心脏病后,周恩来亲自指示,他的营养保健可按照“四副二高”的待遇来提供。鉴于当时国家面临困难,许多物品都难以买到。不过,陈赓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苛,有一个孩子在学校寄宿,他不许孩子们随意回家,规定每周只能回来一趟。
有两个孩子走读上学,平常在家吃的饭菜和工作人员吃的没太大差别。每个周日全家人相聚时,都会让伙食变得更丰盛些。每当有亲戚到北京来,要是人少就住在家里,人多就安排住在招待所,接送也都是乘坐公共交通,从未动用过陈赓的专用车辆。陈赓自己都讲:
鉴于他工作极为繁忙,苏联军事顾问曾多次提议送他一辆小轿车,但陈赓依旧坚持使用国家配给他的轿车。
于陈知建看来,父亲性格讨喜,是个聪慧之人,风趣幽默,搞起恶作剧时往往能把人逗得开怀大笑。
知建年少时聪慧又顽皮,有一回调皮捣蛋把陈赓气得直骂:“你这个王八蛋!”谁料儿子遗传了父亲的诙谐,满脸笑意地回应:“骂得妙!我就是个王八蛋。”
陈赓满是疑惑地问道:“你啥意思呀?好在哪儿呢?”儿子默不作声,陈赓转念一想,感觉不对劲,随即放声大笑起来。陈赓跟儿子讲起,有个老朋友的儿子特别顽皮,把他气得忍不住大骂那孩子:“你这个没出息的家伙。”结果那孩子回应道:“我本来就没出息。”陈赓接着说:“看样子我以后不该再骂你了。”
随后,父亲离世,陈知建依旧铭记着父亲于信里对他们的叮嘱:
之后,陈知建凭借自身的拼搏考入了哈军工,成为了一名达标的军人。
陈赓离开孩子们之际,陈知进尚不足11岁,她也时常忆起父亲与儿时的他们共处的那些岁月。
难忘父亲陈赓
陈知进在回忆父亲之际,脸上洋溢着对父亲敬重的神色。
她表示,打小父母就严令他们不能嫌弃缝补过的旧衣服,大孩子穿不了的就给小的穿,她的花衣裳染一染就给弟弟接着穿。她仍记得弟弟上学那会儿,因为穿她的花衣裳遭人取笑。
自小学阶段起,双亲便开始教导他们做针线活、织毛衣。待其长大,母亲把父亲在战争时期用过的针线包赠给了她。后来她参军入伍,也始终将这个针线包带在身旁。
他们曾穿过带补丁的衣物,也穿过美观的衣裳。妈妈出身江南家庭,自幼就擅长织毛衣,因此她参军以后,也给不少孩子做过衣服。每当他们对刚降生的孩子手足无措时,父亲总会让他们去找傅涯。
正是由于妈妈有这样一双灵巧的手,陈知进小时候得以穿上美观的毛衣、毛裙以及好看的衣裳。
谈及父亲,陈知进表示父亲对她关怀备至。有一回她从幼儿园回到家,玩了一整天,衣服脏得一塌糊涂,父亲瞧见后心疼不已,径直在箱子里翻出一块粉红色的纱布,趁着母亲还没下班,便带着她去找裁缝做了两条连衣裙。回来后虽遭到了母亲的埋怨,可她却十分高兴。
彼时,她既能身着华美的衣裳,也能穿上带补丁的衣服,却从未有过一丝不自在。是父亲使她懂得了节俭,还教会了她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
在陈赓人生的最后一个年头,他还与老战友约定一同前往井冈山游览。此外,他也想前往山西太岳区老根据地,那是他在抗战时期长期战斗过的地方。
在他离世的前一年,陈赓夫妇领着两个儿子回到了湖南湘乡。当时正处于艰难时期,陈赓瞧见面容憔悴、身体消瘦的乡亲们,再看看自己桌上丰盛的食物,坚持要去查看米桶和谷仓,这让当地干部都愣住了。
原本他们是担忧陈赓看到后难过,便先给邻居们分发了鱼肉和饭菜。陈赓并未责备干部,只是告知他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引领群众一同克服困难。回到北京后,他依旧设法给县里调拨了一些部队退役物资。
1961年寒假,孩子们跟着父亲前往上海,在这座城市,他们知晓了父亲往昔在上海的经历。父亲还领着他们到外婆家,让他们了解上海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状态。
在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一家人住在丁香花园。父亲始终要求市委的同志降低用餐标准,母亲则从院子里寻来野菜给大家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聆听母亲讲述往昔大生产的故事。
父亲是个生性乐观之人,然而多年的战争生涯对他的心脏造成了严重损害。为了能尽快恢复健康,他在家中通过书写书法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在离世前不久,当他获悉中央向高级将领发出撰写回忆录的号召时,极为激动,因为他终于明白,即便患病在身,也依旧能够为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后来,他始终奋力撰写文章。在生命垂危前的那个夜晚,母亲劝他歇息,父亲却表示:“机器一旦启动,怎会停下。”
一位台湾友人后来跟弟弟讲,他亲耳听闻国民党高级将领余汉谋在临终之际感慨道:“我们会失败,是由于像陈赓那样的人都投身到共产党阵营去了。”这句话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于孩子们而言,他宛如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在敌人眼中,他是叫人钦佩的敌手;在党内,他是备受尊崇的大将军。如此顶天立地之人,值得我们永世铭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