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没有丝毫的夸张和引申。

按照大家的常识来看,我们的社会进步了,科学发展了,我们更应该有一个包容的心。

一些主流媒体还在强调要贸易,要和很多国家搞好关系,没有任何理由不拉动贸易,经济和民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

可有些人不知道是为了博取流量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很明显,这样的做法成本非常的低,可是赚取的流量却非常的多。

我突然想到去年有人开一辆车,一觉睡醒,自己的车上被人写下了几个字。

上面清晰的写着“开国产车丢人吗?”,去年还有一个西安的车主因为开的不是国产车,在路上被人拦了下来。

没有想到,这样的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网友感到特别的愤怒和无奈。

一名黑衣男子,以激昂的“爱国”姿态,阻止一名导游挥舞旗子集结游客。

视频中,他厉声喝道:“在中国的地盘上,不能举韩国国旗!” 这番场景,迅速点燃了舆论的战场。

当我们拨开情绪的迷雾,会发现这出闹剧的核心,并非简单的爱国与否,而是一场精心计算或盲目冲动的“双标”表演,其剧本,我们早已在U型锁砸向日本车的刺耳声响中领教过。

那名导游手持的,仅仅是一个在嘈杂景区中用于聚集团队、防止游客走失的标识。

功能性与一个写着“欢迎韩国团”的牌子无异。

这种“上纲上线”的思维,是历史悲剧的遗毒,试想,如果每个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因其国籍而不得使用带有本国元素的标识。

那么上海迪士尼的花车巡游、北京冬奥会的各国代表队入场,是否都成了“辱华”行为?

这种荒谬的逻辑,根本经不起任何推敲。

更为讽刺的是,这种对内的“强硬”与对外的“宽容”形成了惊人的双标。

我们不妨将镜头转向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

在巴黎卢浮宫前、在纽约时代广场、在泰国普吉岛,中国旅行团挥舞着鲜艳的合影留念,这是再常见不过的场景。

我们对此习以为常,甚至心生自豪,认为这是国人走向世界、自信开放的体现。

然而,一旦角色互换,当外国游客在我们的土地上做出同样性质的行为时,在某些人眼中就立刻变成了“文化入侵”或“尊严受辱”。

这难道不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宽于律己,严于待人”吗?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是看到外国游客开心地体验中国文化时的会心一笑,而不是歇斯底里地对着一个旅游标识物彻底愤怒。

当年大唐长安,万国来朝,何曾因胡风盛行而失去中华本色?

今天的我们,难道反而失去了祖先那份睥睨天下的从容与底气吗?

曾经西安,一名日系车车主被激进抗议者用U型锁重击头部,导致重伤。

那个挥舞U型锁的人,当时何尝不认为自己是在进行一场“爱国”行动?

满足的,不过是当事人内心极端的情绪发泄和在群体中获得虚假的崇高感的欲望。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选择了一个看似“正确”的由头,来掩盖其行为本身的违法性与非理性。

在流量至上的网络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答案就是“名利”二字。一个充满争议的行为,极易在互联网上引爆话题,为表演者带来巨大的关注度。

这种关注度可以直接变现为经济利益,或者满足其虚妄的“英雄主义”情怀。

他们深谙此道,知道如何精准地挑动公众最敏感的神经,用最廉价的方式换取最高的回报。

他们的“爱国”,成本极低,可能只需要几句口号、一次挑衅,但社会为之付出的代价却极其高昂。

爱国,是建设,不是破坏,是包容,不是排外,是自强,不是自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