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红安是我国著名的将军县,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建立新中国,先后有14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2552人,先后走出了223名将军,是名副其实的将军摇篮。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红安籍将领秦基伟,他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1980年任北京军区司令,73岁授予上将,曾任国防部长,两个儿子成就很大,都是中将。

1914年11月,一个男婴在湖北红安七里坪区秦罗庄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他就是秦基伟。此时的秦家是个中农家庭,家里有接近20亩地,他的父亲和爷爷很勤劳,母亲非常持家,一年的收成能够维持一家7口人的生活。

但是在那个军阀混战、地方政府横征暴敛的黑暗时代,再加上天灾人祸,类似于秦家这样的小农经济很快就破产了。1922年,8岁的秦基伟母亲去世,在之后的三年时间内,父亲、伯父和哥哥相继去世,嫂子改嫁、姐姐出嫁,家里的田产都被卖光了,十来岁的秦基伟很快就变成了孤儿,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1927年11月,大别山腹地爆发了黄麻起义,13岁的秦基伟雄赳赳、气昂昂地扛着红缨枪就在队伍里面。虽然他此时还没有读过几本共产党的书,但是老乡们都说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为穷苦人民打天下的,他毅然跟着暴动队伍冲锋在前。

虽然黄麻起义最后失败,但是他深受革命熏陶,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1929年8月,不满15岁的秦基伟,找到了工农红军11军31师的驻地,软磨硬泡要当兵。终于如愿以偿,分配到了3团机枪连当战士,从此走上了革命军人的生涯之路。

参加红军后的秦基伟作战非常勇敢,又能吃苦耐劳,很快调到了红四方面军总部的手枪营担任连长,主要任务就是保护方面军指挥所,此时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是徐向前。

在著名的黄安战役中,秦基伟带领手枪连一刻不停地保卫在徐向前周围,徐向前去哪他们就跟到哪,出色地完成了保护方面军指挥所的任务,受到了徐向前的高度表扬,此后一直担任徐向前的警卫工作。

1932年6月,蒋介石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在这次战役中,秦基伟冒着枪林弹雨,带着连队冲锋在前,不幸被一颗子弹打中右胳膊,伤势严重。“反围剿”失败后,由于当时的红军缺医少药,他的伤口化脓感染,部队想让他留在老乡家养伤。

但是他坚决不留下,硬是拖着伤口全部溃烂的右胳膊,跟着部队转战1500公里到了川陕根据地。此时他已经骨瘦如柴、头发全部掉光,幸亏根据地的医生精心治疗,他才逐渐好了起来。

1936年,红军三大方面军主力会师后,秦基伟随西路军西渡黄河。西路军是工农红军史上最悲壮的部队,没有之一。在临泽城突围战中,秦基伟带领突围人员与敌人激战11天,最终弹尽粮绝,伤亡惨重,他也被马家军俘虏,经历九死一生才回到延安。

抗日战争中,秦基伟被派往山西太谷组织抗日武装,很快他就创建了“太谷抗日游击队”,后来又改为128师独立支队。由于支队司令是秦基伟,政委是赖际发,对外称“秦赖支队”。此后,他又担任太行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太行军区司令员。

虽然秦基伟的职务已经很高,但是打仗中依然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被官兵称为“秦大胆”。在攻打临城时,由于日伪军火力非常强大,我军伤亡惨重,秦基伟直接端起机枪在阵地前沿压制敌人火力,官兵在他的鼓舞下,一鼓作气消灭了敌人,夺取了胜利。

1947年6月,秦基伟跟随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当年的8月,他的部队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他任司令员。

解放战役中,九纵先后参加了陇海战役、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战役,一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成为刘邓大军的一支劲旅。1949年2月,九纵整编为二野四兵团十五军,秦基伟是首任军长。

建国后,让秦基伟和十五军一战成名的是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岭战役。在上甘岭战役之前,十五军只是一支很平常的部队。在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中,秦基伟指挥十五军和配合的十二军,血战43天,杀伤“联合国军”25498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第8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此战后,十五军天下扬名,一直到今天。

1955年,秦基伟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先后担任云南军区、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随后,在那段特殊的岁月中,他也被打倒,调离工作岗位。

1973年复出工作后,先后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第二政委、第一政委。1980年1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是1984年大阅兵的总指挥。1988年4月,当选为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当年9月,73岁被授予上将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秦基伟是上将军衔,他的两个儿子成就也很大。长子秦卫江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次子秦天曾任武警部队副司令员,两人都是中将军衔。1997年2月2日,秦基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