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悠悠
文案:悠悠
“秋天来了,天渐渐渐凉了,抓紧回家穿衣服吧!”
导语
立秋这个节气就像个警钟,仿佛给人们发出提醒该换一种穿衣风格的信号。
似乎每年立秋之后,温度的变化就立即显现出来,仿佛一夜之间就能感受到寒意。
然而今年的立秋有些不一般,似乎比往年要早很多。
传统上,立秋是在农历上八月份,仿佛夏天的余热还没散去,秋天就已经来了。
然而今年的立秋却在农历上七月份,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今年立秋的情况。
2023年立秋是在农历七月初四。
这和往年八月份的立秋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日期上的变化。
据说农历七月是什么都收获的月份,那么这立秋七月就意味着在这传统的八月立秋中收成不好,但是当农历七月立秋的时候,农作物就会收成很好。
这是为什么呢?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讲,通常来说,7月立秋的时候,早晚的天气都会很凉爽的,这样的天气对于秋天的农作物生长和成熟都是非常有利的。
而作为农历8月份的立秋,其实和之前的每年八月份都不会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不同的只是农历和阳历合并后,立秋的这几个日期差异。
因为立秋的这几天,温度渐渐的在下降,但是在这日期前的几天,温度会突然间提升。
这温度的变化和秋天的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在秋凉的时候。
在太阳落山之后,夏季的太阳会给大地带来温暖的晚风,但是经历秋天之后,晚风会慢慢的减少,白天的温度也慢慢的降低。
二、“公秋”“母秋”。
在民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农历的立秋和阳历的立秋是不一样的,就算时间再相接近,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农历的立秋和阳历的立秋分别叫做“公秋”和“母秋”,“公秋”就是阳历的立秋日,而“母秋”就是农历的立秋日。
在许多地方,都会听长辈们嘱咐:“要下秋雨了,要下母秋雨了。”
这句话中的“母秋”实际上就是指农历的立秋。
所以在这“母秋”的前后几天是不能下雨的,虽然这只是民间的说法,但是确实有其道理。
毕竟在这之前,几天的降雨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天气。
所以“母秋”和“公秋”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一方面“母秋”表明的是在农历上立秋的前后几日的天气情况,而另一方面“公秋”则是要考虑秋后的天气变化情况。
所以说,秋天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规律,好似冬天就会有雪,夏天就会有晒。
其实在秋天的雨量上并没有一种大体的规律。
可能前面几天是阴雨天,可能后面又是晴天。
如果是“公秋”则说明后面的天气比较好,而“母秋”则说明这几天下雨可能性比较大。
一般而言,如果在这“母秋”下雨的时候,后面天就会转晴。
就算是阴雨天,也不会下个几天,就算下个几天,降雨的量也不会太多。
但是如果在这“公秋”下雨的话,前面几天的降雨量就会非常的充足,可能后面的几天就是阴雨天。
所以在选择种植作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一下立秋的时间,不能太过于盲目。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此时正是农作物成熟的好时机。
所以仅仅从秋天的季节上来看,我国的农作物都还是比较丰富的。
这里就要出现一个问题:“秋天应该吃什么?”
三、立秋吃什么?
民间有许多习俗,立秋的这一天也是有着许多习俗。
立秋的吃食在不同地方也有所不同。
南方有七宝糕、五谷丰登、陈米团等,北方多吃秋,吃秋有一个说法,就是吃萝卜。
所以北方人会在这天吃萝卜,萝卜一般都长的很白,用来切片可以当成干吃;作为主食,可以用来切片做成萝卜饼。
但是在这天,吃什么不重要。
因为在古代,商周时期,人们都会食五谷杂粮,所以一般在这天,吃的食物也大多是一些食五谷杂粮。
这也成为立秋饮食习俗的一部分。
这意思是希望在这个秋天能够丰收。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习俗也逐渐发生了一点点变化。“立秋”这天吃五谷杂粮的饮食习俗也许成了过往。
渐渐地,吃秋玉米、吃白薯、吃南瓜、吃牛奶豆腐等其他食物,也成为了人们的习惯。
如今,人们也不在乎吃什么了,不仅吃一些传统的食物,也吃西红柿、玉米还有牛奶等,这些食物也有着各自的特色。
立秋这天,除了食物的选择,还有一些禁忌。
例如,立秋这天不能吃葱姜蒜,同时还要注意不要食用发物。
这是因为在这天食用这些食物会引起身体的不适。
所以要在立秋那天,注意饮食的搭配。
结语:
立秋的到来,不仅标志着秋天的来临。
在古代人们还要用这个时间段来作为种植作物的选取,这对古代人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古代人们所需的作物大多是靠种植获得的,所以立秋这个气节对他们的意义尤其重大。
立秋的前后天气也相对凉爽,对作物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时节,代表了希望和收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