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中方再次减持了257亿美元美国国债,将其持有量降至7307亿美元,这一变化引发了市场和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在过去四个月内的减持行动已经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数据显示,2025年3月至7月期间,中国共减持了537亿美元美债,这一趋势在过去几年已显现端倪。从2009年之后,中方的美债持有量逐渐下降,至2025年7月,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了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的债务规模早已超过37万亿美元,年利息负担超过1万亿美元,政府财政状况岌岌可危。特朗普政府一方面通过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助推美国经济,但与此同时,这种做法却导致了美债规模的持续扩张。针对这一现状,美国政府甚至考虑过发行100年期国债,以延缓偿债压力。然而,长期债务的做法面临着广泛的国际质疑。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之一,显然无法继续承受美国债务风险带来的潜在危机。因此,减持美债成了必然选择。
其次,中美在贸易、科技和地缘政治上的博弈愈发激烈。近年来,中国与美国在多个领域发生冲突,尤其是围绕南海、台海等问题的争议不断升级。美国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竞争对手,并在军事、贸易、科技等领域对中国实施了严苛的制裁。与此同时,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经济“制裁外交”也让中国更加担心其在美资产的安全。为了降低风险,中国逐步减少了对美债的依赖,将资金转向更具安全性的资产,如黄金等。
与减持美债相对应的是中国在科技领域对美国的反制行动。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不断限制中国企业获取先进科技,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管控政策愈发严厉,企图通过封锁芯片供应链来制约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针对这一局面,中国也做出了回应,启动了针对美芯片的封杀行动。
然而,美国并未放松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英伟达、英特尔等美国科技巨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已经受到严重影响,中国企业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产业链,并不再依赖美国芯片。这不仅令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遭遇挤压,也加剧了中美之间在高科技领域的“零和博弈”。
美国政府面临的财政问题是中方减持美债的重要背景之一。美国国债规模逐年攀升,特朗普政府大举推行的减税政策与军费开支让美国的财政赤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美国政府的债务问题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其未来偿债能力饱受质疑。
特朗普政府在推行“美国优先”的政策时,过度依赖借贷来支撑经济增长,这种做法不仅令国际投资者对美国债务的信心逐渐减弱,也引发了国内对未来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会未能通过2026年的预算案,导致政府在2025年底面临停摆的风险。
9月24日,白宫管理及预算局发布的备忘录中指出,若无法通过拨款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可能将不得不面临大规模的裁员,多个政府部门将实施裁员计划。这一决定引发了美国公务员的恐慌,特朗普政府面临着政治和财政双重压力。
马斯克最近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美国经济未来的悲观看法。他表示,“美国基本没救了”,这一言论不仅是对美国财政困境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美国内外经济问题的真实写照。
马斯克作为全球知名企业家,长期关注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问题。他的言论反映了对特朗普政府经济政策失败的深刻失望。尽管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全球经济主导地位,但其国内债务危机、财政赤字和政治两极化问题却使得美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与此同时,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特别是科技领域的“芯片封锁”与贸易战的升级,使得美国经济的“韧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中国减持美债和封杀美芯片的举动显然是对美国不公正政策的反制,同时也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体现。在中美之间的博弈中,中国逐步通过减少美债持仓、加强自主科技创新、提升黄金储备等措施,降低对美国的依赖,增强自身经济的独立性和韧性。而美国在面对债务危机和政治僵局的双重挑战时,显然需要重新审视其国内经济结构和对外政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