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很多年,电视剧圈都存在这么一个论调:

主旋律剧,立意高是高,但作为电视剧的可看性,严重不足。

似乎主旋律剧集的“高立意”,与电视剧的趣味性,就是天生的敌人一般,水火不相容。

直到一部剧的出现,彻底将这种“刻板印象”,给打的稀碎。

谁啊?

——《觉醒年代》。

就连编剧龙平平当初也觉得,虽然这部剧制作精良,但也许收视率不会太高,尤其在年轻观众群体中,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事实证明,他错了。

高达9.3的评分,评分人数超过54万,这在以年轻人为主的豆瓣上,完全是口碑、热度双丰收的现象级大剧。

《觉醒年代》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主旋律剧集,也可以拍得好看,而拍得好看,观众也会毫不犹豫的买账。

这个世界很复杂,复杂到人类数千年的文明,仍没有完全理解透彻。

同时,这个世界也很简单,简单到你示之以诚意,观众就回馈以好评。

而如今,以《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为主导,同款制作班底,又将推出一款历史巨制。

名字叫做《伟大的长征》。

该剧于六月份开拍,并于8月1日召开了开机研讨会,预计长度55集,上星平台大概率就是央视了。

网播平台,则是爱奇艺。

该剧最快,在今年年底之前,就能和广大观众见面。

话说,我为什么对这部剧,就这么期待呢?

第一,长征精神。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而蒋介石不顾民族危亡,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发动了规模最大的第五次“围剿”。

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

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红军队伍犹如一条条红色铁流,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二万五千里。

直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本剧第一次以全景式的方式,展现在这次空前绝后的极限大检验中一群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人的故事。

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毛泽东成为党的领导核心的过程和原因。

以及,我们永不会忘的长征精神。

这让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一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二,超强的主创阵容。

说认真的,我已经好久,没看过这么令人惊喜的演员阵容了。

首先,于和伟饰演毛主席。

是不是完全没想到?

有人说,年轻演员需要突破,要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而这一勇气,我居然从资深实力派于和伟的身上,看到了。

如果说,《军师联盟》中的曹操,只是于和伟“三分天下”计划中的一环的话,那他演《三体》中的大史,以及剧版《大决战》中的林彪,就完全震撼到了我。

演技,就是演员最大的“美容剂”。

因为长征时期的特殊性,包括当时的毛主席、周总理在内,绝大部分人都是十分瘦削的。

为了更加贴合形象,于和伟瘦了很多。

而本剧中的另一位主演,则是王劲松老师。

他塑造过多少经典角色,出演过多少经典影视剧,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此次王劲松老师在剧中,是继剧版《大决战》之后,再次饰演蒋介石一角色。

我知道有些朋友会说,王劲松老师是一个好演员不假,但并不代表着,他就适合所有角色吧?

对此,我只能说:适合,非常适合。

只要你看过剧版《大决战》,就会发现王劲松老师不仅深得角色精髓,而且就连样貌上,也越看越相似。

除了这两位之外,本剧也堪称是实力派扎堆。

像曹磊、成泰燊、张桐、何政军、郭广平、万茜、张晚意、李乃文、黄晓明、刘奕铁、史彭元等人,悉数加盟其中。

第三,制作精良,还原真实的历史。

剧组筹备三年,编剧团队四次采风,主创团队三次重走长征路,总行程近两万公里,实地考证文物和口述史,收集红军留下的日记等资料,只为捕捉历史褶皱中的生命细节。

同时,运用新技术,如扫描战场地形、模拟天气变化,通过无人机测绘技术还原雪山地形、运用场景模拟技术呈现草地环境等,从红军军装的补丁针脚、行军锅的锈迹纹理,到方言对白、行军节奏,均严格参考历史档案与亲历者口述,力求从场景等方面还原真实的长征,让观众有更真切的感受。

美术团队五次实地考证,行程近两万公里,通过无人机测绘等技术精准还原泸定桥铁索力学结构、复刻松潘草地植被等,还搭建了68个历史场景。

同时,精雕细琢地展现各地风景、风俗、建筑等,描绘出中国江山秀丽、人民豪迈的壮美画卷,让观众在沉浸式视听享受中理解长征的艰巨性与必然性,感悟长征精神内涵。

你会追这部剧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