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10月22日,电视剧《阵地》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阵地》以“文化抗战”视角切入,讲述了夏衍、郭沫若、田汉、巴金、艾青等200多位文化名人在国破家亡之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笔为枪激励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故事。

座谈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座谈会上,《阵地》导演高希希阐述了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他将该剧定位为首次全景式展现桂林文化抗战的影像史诗。创作中,他着力刻画周恩来、李克农等共产党人的战略远见,以及郭沫若、夏衍、田汉、陶行知等文化巨匠以笔为枪的文化救亡壮举。为精准塑造这群文化精英,剧组深入研读史料,力求神形兼备。

高希希表示,主创严格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在历史真实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炼,如艾青朗诵、张曙追思等场景,均通过艺术加工,产生了强烈情感冲击。该剧在年轻观众中引发追剧热潮,这正实现了历史剧连接过去与现在、让年轻一代在价值认同中走向未来的核心使命。

该剧编剧钱林森坦言,最初因题材难度而打“退堂鼓”,但深入桂林采风并查阅海量资料后,先贤们“前哲耀其光,后学宜承其烈”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他最终抓住“统一战线”与“文化抗战”两大核心,认识到二者相辅相成,文化抗战在民气低落时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关键作用。面对百位名人群像的叙事难题,他采用“纪录片线性叙事与焦点事件戏剧化”相结合的方法,以史实为骨架进行艺术创作。

现场,剧中饰演郭沫若的演员王劲松表示,饰演郭沫若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创作旅程。他力求超越网络上的碎片化印象,全面研究郭老在抗战时期的文稿与事迹,着重展现其作为文化旗手,团结文艺界力量,汇聚于党的统一战线下共同抗战的卓绝贡献。他认为,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通过这部剧展现中华民族于危亡中迸发的文化力量与精神斗志,意义非凡,能为当代青年提供跨越时空的精神楷模。

本次座谈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主办。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