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常常会觉得怎么刚出来一个新东西,没过多久就仿佛要淘汰了。其实不是新科技产品不好用,而是现在的科技发展的简直一天一个样。

AI 迭代掀起技术风暴!旧产品开发模式失效,体验导向成新方向

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正在失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大概是这样:先开发个最小可行产品(MVP),上线后看用户反馈,然后再来一轮优化。

这个流程听起来稳得不行,叫做“Build-Measure-Learn”,来自于《精益创业》当中。

但进入2025年,AI的更新频率已经快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刚总结完昨天的模型能力,今天可能新模型就出来了,“Build-Measure-Learn”这套模式过去还能吃得开,但到了现在就显得不那么好用了。

DeepMind的CEO戴密斯·哈萨比斯在一次访谈中表示,AI迭代太快,连他们公司内部都很难完全跟上节奏。不是开发者不努力,是AI根本不给你反应时间。

去年初火出圈的AI硬件Rabbit R1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这款产品一开始被称为“口袋里的AI伙伴”,设计理念新颖,主打通过一个大型动作模型(LAM)来操作App。

等Rabbit R1正式发售没多久后,OpenAI和谷歌就发布了更强大的多模态模型,直接让用户手机App便实现了更牛的功能。

OpenAI和谷歌的大模型发布,让Rabbit R1还没来得及大卖,就被残酷的现实给打败了。

AI 迭代掀起技术风暴!旧产品开发模式失效,体验导向成新方向

技术更新的太快,产品架构跟不上

面对当前的技术更新的太快这个问题, Perplexity AI的做法就显得格外聪明。

Perplexity AI的CEO阿拉温德·斯里尼瓦斯明确说过,他们不会死磕一个模型,而是根据实际表现灵活切换,GPT、Claude、自研模型都能接,谁强用谁。

从斯里尼瓦斯的话中能看出,Perplexity AI做的不是一个单一模型驱动的产品,而是一个能驾驭不同模型的“底盘”和“驾驶系统”。

换句话说就是,家里的车引擎坏了,随手就能换个新款,还能提速降噪,这种设计思路才适合AI快速更新的节奏。

不过就算造了辆能换引擎的车,方向盘还是掌握在人的手里。这也就是说,产品经理不能只会接入模型,更得具备预知能力。

AI 迭代掀起技术风暴!旧产品开发模式失效,体验导向成新方向

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早就提过“永久Beta”的概念——你的产品永远在更新,永远没个“最终版”。如今这个“Beta精神”已经成了每个产品经理的必修课。

产品经理得提前预判AI未来会具备哪些能力,为那个版本提前设计产品逻辑。

若现在模型只能看图,产品经理就该想明天它能不能看懂视频,甚至帮忙做跨文档分析。

很多产品经理目前还沉迷在“功能导向”里,觉得做个“一键总结”就能打动用户。但今天,连开源模型都能总结PDF,这种功能已经没什么含金量了。

真正能获得成功的是“体验导向”,开发者不是做个总结工具,而是打造一个“智能研究助理”。

今天AI可能只会总结,当明天换个引擎,它就能进行深度提问和自动找证据,甚至做做学术分析。

AI 迭代掀起技术风暴!旧产品开发模式失效,体验导向成新方向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讲过,不要被延续性创新绑住手脚,要给破坏性创新留空间。

这句话就是提醒人们:不要为今天的AI能力设计产品,要为明天的AI能力设计舞台。

现在这个时代,技术变化不是以年计,而是正在以周计算。

产品经理现在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而是能够预判趋势分析师,更是要照顾到用户体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