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屏息以待:这场谈判为何如此重要?
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正式拉开帷幕,这场被外界称为“贸易战休战前的最后博弈”的对话,吸引了全球目光。前两轮谈判分别在瑞士日内瓦和英国伦敦举行,但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这一次,瑞典成了新的博弈场——一个以中立著称的北欧国家,为何能成为中美谈判的“理想场所”?
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公开表示,中美若能达成协议,将是“积极进展”。但瑞典媒体却更关注另一个问题:这场谈判能否顺利进行,而不被外力干扰?瑞典警方部署了大量警力,封锁了会场附近街道,甚至动用无人机进行监视,仿佛在为一场“高风险外交事件”做准备。
斯德哥尔摩(资料图)
二、谈判桌上的“暗流涌动”:各方如何布局?
1.瑞典:中立国的“外交野心”
瑞典政府显然希望借此次谈判提升国际影响力。斯德哥尔摩商会首席经济学家卡尔·伯格奎斯特直言:“瑞典是此类对话的理想场所。”但瑞典的“小心翼翼”并非没有原因——他们担心谈判破裂会影响自身声誉。
2.中方:坚守底线,拒绝“次优选择”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谈判前明确表示,中方希望美方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推进合作。但中方也划定了红线——“不会接受损害自身利益的交易”。这意味着,如果美方试图施压,中方不会轻易让步。
3.美方:特朗普的“突然让步”背后有何玄机?
就在谈判开始前,美国突然宣布暂停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这一举动看似缓和,但《金融时报》指出,美方并未公开宣布,而是“悄悄让企业执行”,试图让中方“领情”。
特朗普(资料图)
三、特朗普的“命令”:是真心让步,还是另有所图?
1.暂停高科技出口限制:是诚意还是筹码?
特朗普政府此举看似缓和,但分析人士认为,这更像是谈判策略——先释放一点善意,换取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妥协。毕竟,美国此前与欧盟、日本达成的协议已引发多国不满,特朗普急需一场“胜利”来稳住国内支持率。
2.特朗普的“对等关税”为何难以为继?
•欧盟反弹:美国对欧盟征收15%关税,但德、法等国贸易部长认为协议“只对美国有利”。
•日本、菲律宾不满:日本民众批评政府“出卖利益”,菲律宾精英则痛斥“被征收19%关税是教训”。
这些国家的反弹让特朗普意识到,单边施压已行不通,他必须在中美谈判中取得突破,否则“对等关税”政策可能彻底失败。
特朗普(资料图)
四、谈判可能的结果:关税休战能延长吗?
1.延长关税休战?媒体预测“可能延期3个月”
路透社分析称,双方可能达成“延长3个月至11月”的临时协议,以避免8月12日后贸易战升级。但中方强调,延长需以平等为前提,美方则希望“将休战与具体条款绑定”。
2.核心分歧:关税、市场准入、技术竞争
•关税问题:中方要求取消额外关税,美方则希望中国扩大农产品、能源进口。
•技术竞争:美国试图将“停止购买俄伊石油”纳入谈判,中方坚决反对“经贸问题政治化”。
五、谈判破裂的后果:全球经济会怎样?
如果谈判失败,中美可能重新互加关税,全球经济将面临更大冲击。IMF此前警告,全面贸易战可能导致全球GDP损失0.8%。而华尔街分析师则预测,股市、汇市将剧烈波动,供应链危机可能加剧。
六、结语:这场谈判,真能“握手言和”吗?
中美第三轮谈判,既是关税休战的“续命之战”,也是两国关系的“探底之旅”。特朗普的“暂停出口限制”命令,本质上是政治妥协的产物;中方的“平等对话”原则,则是维护核心利益的底线。
未来,中美关系能否真正企稳?或许取决于双方能否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这场在斯德哥尔摩展开的对话,至少为两国关系保留了一丝“止跌”的希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