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佛教文化闻名遐迩,可在西部偏僻乡村,巴迪种姓的女性,从小就背负沉重枷锁,世代陷入一种强制性生存方式,不光是个人悲剧,更是不公的缩影。

尼泊尔的耻辱——巴迪种姓“世袭”卖淫!

地震救援暴露巴迪困境

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发生后,国际救援力量涌入西部山区,分发物资本该救急,可巴迪种姓的灾民却总被挤到最后。救援队伍抵达村落,高种姓居民优先领取食物和帐篷,巴迪人只能在外围等待,甚至有时被直接赶走。这种排斥不是偶然,而是种姓制度遗毒作祟。巴迪作为最底层不可接触种姓,平日里就被视为不洁,灾时更遭冷遇。国际组织调查发现,巴迪家庭的房屋多已倒塌,他们挤在临时棚里,缺少基本补给,加剧了他们的贫困。

尼泊尔西部省份本就经济落后,地震让巴迪人雪上加霜,许多妇女为养家,只能重拾旧业。救援报告指出,这种歧视让巴迪儿童的教育和医疗机会更少,90%以上小孩无法上完小学。

巴迪女性世袭卖淫根源

巴迪种姓的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印度比哈尔地区,那时他们是民间艺人,靠歌舞表演谋生。18世纪尼泊尔统一后,种姓制度强化,巴迪被划为最低不可接触层,1854年法律文件正式禁止他们拥有土地、接受教育或从事体面工作。这直接导致男性只能干苦力,女性被迫从少女期起从事性交易,形成一种强制传承。巴迪女性以卖淫维生,不是自愿,而是社会压迫的结果,客户多为低种姓男子或过路司机,每次收入微薄,仅够勉强糊口。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巴迪中60%以上女性依赖此方式,平均寿命比全国低15到20年,因缺乏医疗保障,常患妇科病和性病。

尼泊尔的耻辱——巴迪种姓“世袭”卖淫!

而种姓歧视是第一重枷锁,高种姓村民拒共用水井、禁入寺庙,甚至影子投到食物上都算污染。经济贫困是第二重,西部土地贫瘠,就业机会少,男性外出打工收入不稳,家计全压在女性肩上。社会排斥更狠,巴迪人不能参加村节庆,市场交易被压价,生病时诊所拒收。2017年有孕妇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最终婴儿夭折,这类事件频发,凸显系统性歧视。

巴迪的“传统”延续几世纪,母亲传给女儿,小女孩从小目睹,就接受这是命。尼泊尔虽2008年宣布卖淫非法,但执行不力,巴迪女性仍被污名化。

巴迪社区改革努力挑战

近年来,巴迪人的权益开始得到关注,2005年尼泊尔最高法院判决,要求政府提供公民身份和教育机会,这是个里程碑。2007年,巴迪社区推动维权运动,政府承诺土地分配和职业培训,可落实中问题多。分配土地往往是贫瘠山坡,无法耕种,培训项目缺后续支持,资金因官僚腐败流失。国际非政府组织介入,如巴迪妇女发展计划,帮助300多名妇女学裁缝和手工艺,但产品因歧视难卖,报告显示巴迪儿童入学率低,学校仍拒收或隔离他们。

而政府需要加强监督,确保政策落地。1996年当地曾有“卖淫根除运动”,却演变为驱逐巴迪人,引发非暴力抵抗。2012年研究确认,政府承诺多未兑现,巴迪女性被迫回旧路。近年来,人权意识提高,巴迪人争取包容,部分妇女转行小生意或务农,但社会偏见仍存,高种姓拒绝互动。尼泊尔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贫困和不平等双重挑战,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援助尼泊尔,建路修桥,也可延伸到社会公平项目,帮助弱势群体。变革需多方努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际支持。巴迪的悲剧映照南亚种姓问题普遍性,解决靠打破观念牢笼。

教育普及、经济赋权、社会包容是出路。总之,巴迪困境是镜子,照出全球不公,得靠各国携手,共建公平世界。

尼泊尔的耻辱——巴迪种姓“世袭”卖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