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有消息称,中国科学家又有了重大突破,而且这次的突破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因为他们能人工合成“黄金”了!

消息称,中国研究团队已成功制造出具有黄金所有物理特性的“人工金”材料。这种新型物质在颜色、重量、延展性与电导率上几乎与天然金相同,但生产过程完全由实验室控制完成。

这意味着,继“实验室钻石”之后,“实验室黄金”也成为现实。它的潜在意义远超珠宝行业:
在电子制造领域,可用于替代昂贵金属镀层;
在新能源与高端芯片领域,或成为稳定导电材料的新选项;
在金融储备与材料科学层面,可能重塑贵金属的价值认知体系。
研究团队指出,这种人工黄金并非“假金”,而是通过特殊原子结构与纳米级排列技术,使得铜基材料呈现与金相同的物理性质。虽然其化学成分不同,但表现出的行为与金无异。若技术实现规模化量产,全球贵金属市场或将迎来颠覆性冲击——“稀缺性”这一黄金的终极价值基础,正在被科技逐步瓦解。
但这到底是谣棍在胡说八道,还是国内哪位科学家又在放卫星啊?你以为人造黄金是说合成就能合成的?
金作为元素,其原子序数为 79(Au)。要“人工制造”黄金,通常意味着通过核反应(如通过粒子加速器或核反应堆将一种核素转变为 Au)——这不是化学合成,而是核转变(transmutation)。
例如,报道指出:在 CERN 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中,通过铅原子近碰撞产生金原子。报道称“科学家在 LHC 中将铅转为金,每秒产生约 89 000 个金原子”。但数量极其微小、成本极高、用途几乎无商业价值。
因此,“人造黄金”目前仅限实验室核物理级别,没有进入采掘/冶炼替代阶段,更不用说“颜色、重量、延展性、电导率与天然金几乎相同、可规模量产”这种夸张说法。
所以,奉劝这位合成了“人造黄金”的科学家,如果你真有能力,就请把公开数据贴出来、把团队名字写清楚,去发表公开论文,公开你的专利号、成本、安全性检测,甚至把你所谓的“人造黄金”拿出来亮一亮相。
是骡子是马,咱们拉出来遛一遛。你现在的这种行为,还不如几年前发论文称能够把“二氧化碳转换成淀粉”的那个研究团队。虽然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们老百姓还是没吃上二氧化碳转换成的淀粉,但至少人家敢署名,敢承认。
科学不仅是“公布一句话”就了事,更需要数据、复现、同行评议、专利及产业化路径,如果你是一位科学家,那这些想必你应该更加清楚。
还是说,你们这种所谓的“科学家”,就只敢躲在暗处偷摸的放出这种充满噱头的假消息?只会采用如此敷衍、匿名、无数据、只靠标题席卷网络的方式,这无疑是对公众信任的极度不负责任。
黄金不是普通材料:它牵扯到国家战略、贵金属储备、金融稳定、全球矿业结构、环保、能源投入等。一旦有人宣称“搞定了”就大规模量产,必须承担极高的社会责任、传递完全透明的数据,而非暗箱操作、信口开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