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聊美国造船工业的一件糟心事。他们最新一代的福特级航母二号舰“肯尼迪号”,最近又宣布延期了。这次直接推到2027年,比原计划整整晚了两年。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迟到”问题,背后折射的是美国整个工业体系的大滑坡。而更关键的是,航母这东西,从来都是美国全球霸权的象征,现在这根“大棒子”开始生锈了。
先说说这次延期的直接后果。明年5月,美国最老的“尼米兹号”航母就要退役了,而本该接班的“肯尼迪号”却还躺在船厂里磨洋工。这一进一出之间,美国海军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将只剩下10艘现役航母——这可是美国四十多年来头一回跌破11艘的“法定最低线”。别小看少了这一艘,美国全球战略就像个精密的齿轮箱,每个齿都得严丝合缝。现在少了个关键齿,运转起来可就费劲了。美军自己都承认,航母不够用,意味着他们在西太平洋、中东、地中海这些热点地区,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疲于奔命。
那么问题来了,堂堂美国,造艘航母为何这么难?
再说美国航母,肯尼迪号从2015年开工到现在,十年过去了,进度条才卡在95%,最后5%一直跨不过去。预算文件里对原因的解释挺直白:一是“先进拦阻装置”搞不定,二是“先进武器升降机(AWE)”装不好。听先进拦阻装置,设计目标是能连续拦阻16500次飞机不故障,结果实际测试中,拦个20次就罢工了。而升降机实际上是一种垂直运行的直线电机,它三天两头失灵,飞机弹药都送不上甲板。更讽刺的是,这些问题在首舰“福特号”上就反复发作,折腾了十年才勉强能用。结果造“肯尼迪号”时,船厂英格尔斯公司居然说:“因为建造速度太快了,没来得及把福特的教训用上。”
这话听着,像不像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找借口?技术问题的背后,是整个美国造船业“脱工业化”的顽疾。纽波特纽斯船厂那些焊工老师傅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4岁。年轻焊工缺口高达1.2万人。冷战时期造尼米兹级,全国1200家供应商拧成一股绳;如今连特种钢都要进口,供应商不到400家。这还不算,军工体系已经成了个“利益复合体”的怪胎——军方、承包商、国会三方博弈。造航母早就不是单纯的国防任务,而是地方就业、企业利润和政治分肥的筹码。谁敢优化流程,谁就是跟军工巨头和国会议员们过不去。结果就是预算越堆越高,工期越拖越长,质量还未必过关。
回想尼米兹级纵横四海的年代,那真是美国的黄金时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载着90架战机满世界跑——封锁苏联、轰炸伊拉克、威慑中国。它们就像移动的国土,开到哪里,哪里就得看美国脸色。1996年台海危机,美军两艘尼米兹级往台湾以东一摆,那就是赤裸裸的武力胁迫。可现在呢?“福特号”倒是去地中海“秀肌肉”了,结果舰载机出动率比老旧的尼米兹还低33%,电磁弹射故障率高达1/400,也就是每起飞400架次就要出一回故障,飞行员起飞时人人提心吊胆。
当“肯尼迪号”难产的消息传来时,中国的“福建舰”正带着歼-35隐身战机和空警-600预警机在台海演练攻防。更让美军焦虑的是,福建舰的同款电磁弹射系统,中国只用了15个月就调试成功。当技术代差被抹平,美军的威慑力自然就成了纸老虎。
更让美国心塞的是,这种衰退不是孤例,而是整个西方世界的通病。英国那两艘女王级航母,预算砍半后沦为“直升机平台”,舰载机都凑不齐。法国新航母PPT画了十年,连反应堆图纸都没定稿。
放眼全球,唯一在航母赛道上加速超车的,只有中国。从辽宁舰蹒跚学步,到山东舰自主突破,再到福建号电磁跨越,正在向核动力航母迈进。福建号从下水到海试只用了5年,而肯尼迪号折腾十年还没见影。供应链上,中国长三角300公里内解决85%配套,而美国85%零件要靠全球采购——光一个疫情冲击,就让肯尼迪号等零件等到停工。
航母博弈,拼的从来不是单舰性能,而是举国工业体系的厚积薄发。肯尼迪号延期看似是个军事新闻,实则敲响了美国海权的丧钟。当福特级的电磁弹射还在实验室里修修补补,当“企业号”的交付拖到2030年,当优秀的年轻人都跑去华尔街炒股票而不是进船厂和钢铁打交道,美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它或许仍能造出最贵的航母,却再也造不出高效作战的航母打击群了。帝国斜阳之下,那曾经横跨大洋的钢铁巨兽,正缓缓沉入自己挖下的工业陷阱里。#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