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秋,东北边陲风声鹤唳。大洋彼岸,美国划条“红线”,话里话外都在警告新中国,越这条线,就要动手?可志愿军并没有被这道线吓住。恰恰相反,朝鲜的紧急呼救信刚到,国内高层里就掀起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
新中国刚刚从废墟上站起,还满地是疮痍。许多人头脑里闪过同一个念头:这仗到底要不要打?中央书记处已经先开一次会,是不是该把这事先缓一缓?有人觉得国内百废待兴,难道要冒风险卷进邻国的战局?可是有的意见却不这么看。隔壁有把火,咱不救,眼看自己屋顶就要着。这可不是简单的道理啊!
分歧所见,会议气氛并不轻松。有人嗓门大,支持出兵;有人闷头皱眉,担心战事失控。坚决反对的,理由简单,不想让国家刚有喘息机会,再被拉进新的泥潭。温和反对的倒也不是没感情,而是希望谨慎点,别头热了就忙着付出代价。结果会议散场,谁也说服不了谁。当时的情势,只能说一句:很棘手。外交上的天平晃来晃去,谁能稳住?
6月,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手里枪还没热,就忙不迭拉起所谓“联合国军”,借着这个名头派兵到三八线。等美军越过三八线,连我国领空都敢闯,东北的安全真的亮了红灯。9月底,美军推到鸭绿江边,一脚踹开亚洲的门槛。这下轮到中国紧张了,说不担心,是假的。
美国并不掩饰它的野心。朝鲜直接给中国发电报求救,还特意托人跑一趟,把金日成的亲笔信送到北京。国内的压力也一浪高过一浪。谁都知道,苏联那会儿留了个心眼,眼看事态扩大,却迟迟不出手,推锅给中国。能不急吗?
第二轮会议桌前,情绪比头一天更激烈。周恩来捏着资料,讲东北工业一旦失守,国内生产都要断粮,岂是小事。彭德怀冷着脸,说美国控制台湾已够棘手,再把朝鲜牢牢攥在手里,东北未来就不必想有安宁。妥协?没用!他们不信你软,他反倒更加欺你。
毛主席话音一起,气氛就定住了。美国在越南搞小动作,三边合围中国,一旦下手,形势极可能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下,主席提出了他那句亮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话到这份上,反对的也只能收口。全场达成决议,抗美援朝,走到台前!
有意思的是,决策期间,还有一封外地电报递到毛主席案头。发信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初和平解放北平的功臣傅作义。正在江河奔流的水利工地调研,他也没闲着。傅作义当时被安排做水利部长,倒也甘心,整天和江河水坝打交道。就在省里巡查淮河水灾时,他听到中央正僵持不下,毫不犹豫给主席发了封电报:该出兵援朝!
傅作义水利部的工作,是他自己申请的。建国后,他没要兵权,反而当起全国治水带头人。每年大半时间都窝在江河堤坝之间,时不时就往现场跑,要么在长江边吃盒饭,要么在黄河里趟水沟。他性子急,水利会议上一拍桌,大家都不敢喘气。1950年淮河流域来大水,安徽北部几十县成了泽国,几百万人流离失所。傅作义亲自站在水边,眼睁睁看着村庄被冲毁,灾民抱着家当无处安身。他咬牙,觉得治淮这事容不得拖,不能留死角。
回北京后,傅作义召集治淮会议,方案反复推敲。后来毛主席请他进中南海,听取治理汇报。这一轮考察一边忙水利,一边关注前线。他很明白,东北若失守,国家很难安稳。傅作义军人出身,早年和日军、国民党打仗,太清楚边界的险恶局势。他清楚,一旦美国步步紧逼,仅靠内政稳定没用,得亮出拳头。可他也清楚困难重重。
那会儿中国穷得叮当响,底子薄,物资紧巴。手头钢产量60万吨,美国多少?比起来144倍。工农业被美国甩了几十条街。海空军等于没有,靠的还是解放战争缴获那些老旧装备。美国武器赶潮流,核武器都捏在手里,碰瓷得有人先撞。他替中央背后瞎操心:“胜算有多少?真打不赢怎么办?但让美国在亚洲呼风唤雨,行吗?”
他纠结了没多久。傅作义还是相信中央的判断。回忆起北平和平解放那阵,毛主席三封信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他对国家的想法。他决定给毛主席明志,立场鲜明的一封电报就这样发出去了。
毛主席其实早有腹稿。没人知道的是,他在书记处会议之前,已经草拟好给苏联的电报,准备派兵支援朝鲜。只是会上争议太大,计划暂缓。但会下的准备没停过。这一点,几乎没人看破。
中央军委早早安排,边防部队25万人密集驻扎在东北,全是早就铺好的暗棋。空军也开始按战时要求补充。倘若真要下场,志愿军随时可以出动。军事节奏一旦启动,就是一气呵成。
10月8日,毛主席发电报给金日成,“我们决定出兵”。志愿军立刻成立,彭德怀挂帅。10天后,部队过鸭绿江秘密入朝。不出所料,美军将领麦克阿瑟还在做南北朝鲜“速胜”梦,美国总统杜鲁门也不信中国能真下场。情报很乐观,说中国最多能动员五万兵力进朝鲜。真不害臊!
现实没给他们面子。到1953年停火定格,志愿军前后派去的人马,连同轮换的一共290万。美军在平壤以为能速战速决,到头来腰杆被磨弯。麦克阿瑟敢拍胸脯称两周内结束战事,拖到最后喘不上气。
如今回头,战场态势其实变数不断。中国军事指挥层没有照搬常规打法,不是一味死磕,而是灵活机动。制定三八线区域为防御带,扬长避短,志愿军发挥夜战和山区作战的大优势。没有豪言壮语,就是实打实的缠斗。美国武器在山沟沟里难展拳脚,士气一度大跌。打了两年,换来一纸停战协议。看似古怪,实际有路数。
话题跑到国内,傅作义又回到他的老本行。他没把所有精力砸在朝鲜战事上,该干还是干。在政务院讲话,总结淮河治理经验,亲自去河南挑选水库地址。舞钢市后来有个人工湖石漫滩,那是全国第一个大型治淮水库。他一边走访总结,一边把工程细节写进报纸杂志,还乐呵呵的。其实心里也悬着。抗美援朝胜利后,他笑得合不拢嘴,知道赢了这一仗,对中国意义太大了。
国家多少人为了这一仗,一直提心吊胆。有人觉得风险太大,也有人认为“不打就没机会了”。傅作义既担水利担子,又为战争担心,怎么都绕不开国家安危。
但你要说没人后悔过其实也不见得。决策之时,犹豫、怀疑、争吵难免,等结果出来再翻旧账也没啥意思。有些分歧本身就是决策成熟的磨砺,太平顺了未必能成大事。
到底哪一个决定才是彻底性的?毕竟历史不能回头再赌一次。事实就是,无数细节、临场推演、人物取舍,拼成了抗美援朝的全貌。傅作义的一封电报,也许只是无数声音里的一个,但正是有人敢于说出意见,中国才能抓住瞬间的命运抉择。
现在想,战争没有理性,也许也能成事?7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场谁也没把握的赌局,成了新中国的立国门槛。打赢不是运气,是中国人该有的骨气。至于那些反对、犹豫、支持、摇摆——全都写进历史的注脚里去了。
每次读到这些故事,总觉得现在的我们或许也还有很多决定没法一下全对,但只要有人敢扛下那个重担,总能有新的未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