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账本”曝光:占北京黄金位置,斥35亿建成的“鸟巢”,自从建成后,每年光维护费就高达8000万,甚至被外媒断言“注定荒废”,那么事直至今日,鸟巢究竟是赚是赔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鸟巢作为主体育场,见证了无数荣耀时刻。开幕式上那美轮美奂的表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魅力;赛场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创造了一个个新的世界纪录。
可奥运会结束后,如何让这座宏伟建筑持续发挥价值,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
起初,旅游门票收入撑起了鸟巢运营收入的大梁。
开放初期,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想亲身感受奥运赛场的氛围,门票收入一度占总收入的 90%。
但随着时间推移,热度渐渐减退,单纯依靠门票显然难以维持长久发展。不过运营团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探索多元经营之路。
在有形资产出租、开发方面,鸟巢南侧迎来了奥运博物馆项目,丰富的馆藏吸引了众多历史与体育爱好者。北侧原酒店预留空间摇身一变,成了鸟巢文化中心。
此外,还引入了各类餐饮与旅游产品商户,满足游客不同需求。走在鸟巢周边,能看到纪念品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餐厅中飘出诱人香气,这些都为游客提供了更多消费选择。
无形资产开发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广告赞助、商标授权、包厢冠名、特许产品开发等业务有序推进。鸟巢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企业希望借助鸟巢的平台提升自身形象。
特许产品开发,已累计开发 500 余种,实现特许权开发收入 600 余万元,那些带有鸟巢标志的钥匙扣、文具等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延伸场馆产业链同样成效显著。围绕鸟巢,票务、商业、活动、传媒、文化五个子公司相继成立,实现集团化协同发展。
如今的鸟巢,不仅能承办各类赛事,还能举办大型演唱会、文艺演出等活动。像一些知名歌手的演唱会,场场爆满,观众热情高涨。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也为鸟巢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自 2008 年 10 月开放运营至今,鸟巢累计接待游客超过 3500 万人次,举办大型赛事演出 290 余场次。其年收入稳定在 2.5 亿以上,不仅完全覆盖场馆折旧、维护、能耗及人员等成本,还已连续多年实现盈利。
如今的鸟巢,依旧活力满满,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与观众。
鸟巢的成功运营,不仅为北京增添了一张亮丽名片,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方面的智慧与实力。
它打破了外媒的预言,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即使是看似 “烧钱” 的大型建筑,也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