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咱们常见,但是预制车你们见过吗?有网友发现某汽车网站展示的问界M8车型照片中,车辆铭牌显示制造日期竟然是"2025年9月",直接让问界M8纯电版陷入了舆论的漩涡,网友纷纷质疑赛力斯在制造日期上造假,“预制车” 的调侃声不绝于耳。

问界M8为何会出现“预制车”


粗粗一看,这件事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这辆车穿越了,要么厂家的铭牌有问题。于是网友们揪着这件事,开始集体疯狂攻击问界。

一张照片引发的质疑


据悉,该图片源自汽车之家的车型图片介绍页面,所涉车型为赛力斯问界 M8 2025 款纯电 Max + 五座长续航版。图片清晰地显示,车辆铭牌上的制造年月为 2025 年 9 月。事情发酵后,如今网站上相关铭牌照片已消失不见,疑似被删除。


公开信息显示,问界M8纯电版原定于8月25日正式上市,此前已开启预订,预售价格在37.8- 46.8万元之间。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问界M8纯电版被爆出标注为下个月生产的车辆,实在令人费解。

问界M8为何会出现“预制车”


甚至对于这一现象,4S店的汽车经销商们也感到十分惊讶。一位汽车经销商老板直言:“通常而言,8 月份到店的现车最新是6月-7月份生产的,干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标注9月生产的车。”


另一名经销商则提出了一种推测:“每个车企的生产制度和系统不同,不排除有些品牌预测某款车型会火,所以提前生产,贴好铭牌,营造当月直接提车的效率。”但他也强调,即使如此,标注未来日期的做法仍属罕见。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问界 M8 第一次在车辆信息方面出现问题。


今年5月,问界M8在出厂合格证上就出了个 “乌龙”。官方说问界M8 Max+和Ultra版车型用的是三元锂电池,可部分车辆的出厂合格证上,电池类型写的却是磷酸铁锂电池。问界官方后来回应,这是 “部分问界 M8 Max + 和 Ultra 出厂合格证上电池类型这一栏印错了”。


车辆铭牌作为车辆的重要标识,承载着诸多关键信息,包括制造年月、总质量、发动机型号等。它不仅是车辆身份的象征,也是消费者后续上牌、保养维修、甚至二手交易时的关键依据。


比如有的品牌车,他的保修期是从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算,但生产日期过久的车辆可能存在库存时间过长的问题;而长期存放的车辆,车内的零部件,像是橡胶件、油液等,很可能因为时间久了出现性能下降。如果你想出售二手车,行业内都是用生产日期作为评估车辆年限的,直接影响残值计算。


虽然在工厂生产环节,铭牌可以提前批量制作,但必须在整车完成总装、检验合格后,才能按照真实下线时间进行粘贴。然而现在才8月份,问界M8纯电版就已经标注9月生产,无疑打破了常规认知。


更匪夷所思的是,随着舆论发酵,赛力斯官方并未对 “预制车” 风波给出明确解释,官方电话也无人接听。



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况


针对此次"时间穿越"事件,有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给出了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1.系统录入错误:生产管理系统录入信息时可能出现技术问题,把预计生产日期误标成了实际生产日期。

2.预生产流程差异:有些车企在正式大规模生产之前,会先进行预生产,目的是测试车辆性能和做宣传。这些预生产的车辆可能会有特殊的标注。

3.图片处理出错:有可能网站编辑上传图片时操作失误,使得展示的不是实际车辆的铭牌。

问界M8为何会出现“预制车”


4.特殊生产安排:有些车企为了应对预计会出现的高需求,会提前完成一部分生产工序,不过一般不会提前标注完整的生产日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有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等信息。《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17)更是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要求车辆标识必须准确无误。


某不愿具名的质检工程师透露:"在正规车企,铭牌信息需经历三道核验程序,出现时空错乱简直难以置信。"


就在外界猜测是生产环节信息录入失误,或是供应链、生产计划管理存在漏洞的时候,事件出现新转折。


有内部人士称,涉事车辆是在试驾会上被拍摄到的,它们非但不是面向市场销售的商品车,甚至连量产车都算不上,本质上属于工程试装车。公众无需将试装车的临时标注问题等同于量产车的质量或管理问题,车企也不会将这部分的车售卖。


那为啥会出这种未来生产的情况?其实工厂里,铭牌是可以提前批量制作的,方便装配环节不用临时等件。但正式车辆的要求比较严格,必须要等整车完成总装、检验合格后,才能贴上去,而且制造日期必须填真实下线时间,绝不能 " 提前预支 "。


不过," 试装车 " 因为后续不会流入市场,车企就不会在意那么多,提前把车生产好,供媒体拍摄宣传就行。


而对于网友的评论质疑,博主也在评论中给出回应。

问界M8为何会出现“预制车”


问界M8为何会出现“预制车”


写到最后,随着 " 非量产、非商品车 " 的属性被明确,所谓 " 生产日期超前 " 的争议也应回归理性视角,它并非品牌品控或管理能力的问题,更多是生产和研发环节上的顺序不同,但没想到这个细节出了问题,经过放大后,引起舆论危机。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