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北方风沙里埋头苦干了47年,从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至今,一代代人接力种树、固沙、造林,硬是把一片片黄沙变成了绿洲。
森林覆盖率从5.05%提升到13.84,荒漠化土地治理超过53%。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和成千上万人的汗水。
可偏偏,沙还是没有停。
长此以往,北京依然会黄天蔽日,内蒙古仍见风沙卷地,只不过,这些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我们自身,而是出在“邻居”蒙古国......
中国拼命种树,蒙古拼命吹沙
据外媒报道,如今,在蒙古国,已经有高达76%的土地变成荒漠化,而且有将近一多半严重退化。
蒙古国的居民,每年几乎有将近100多天,都在沙尘暴天气中度过。
更让人气愤的是,蒙古国的沙尘还会跨境影响,大概40%的沙尘直接吹到了中国。
也就是说,咱们这边辛辛苦苦种的防护林,有时候刚起到点作用,就被这些跨境沙尘抵消了效果,这一下全白干。
看到这,肯定有人好奇蒙古国为啥不治理一下?难道他们不知道荒漠化严重吗?还是说他们没有治理能力?
其实,真相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
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和蒙古国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
这个国家的经济主要靠两样撑着:畜牧业和矿业。
先说畜牧业,当地很多人都靠养牛羊生活,现在全国的牲畜总量已经超过7000万头了,可草原根本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压力。
举个例子,一片草场本来最多能养活1000头羊,现在硬生生塞进去2000头,草刚长出来就被啃光,时间一长,草场就慢慢变成了沙地。
而且当地还有个传统观念,大家觉得家里牛羊越多,就说明越有钱。
所以,当地人就算知道草场快扛不住了,也不愿意减少牲畜数量。
除了产业问题,政策和历史因素也拖了后腿。
早在上世纪苏联时期,蒙古国推行过手工业、服务业等除了放牧之外的替代职业。
可由于那些职业赚的钱没有放牧高,所以牧民们参与的热情都不高,政策效果自然也就不明显。
此外,矿业的冲击更是让荒漠化雪上加霜。
虽然矿产行业贡献了蒙古国 GDP 的 30%,但这里面 70% 的利润都被外资拿走了,当地能分到的好处少得可怜。
而且这些矿产开采方式特别粗放,为了挖矿,企业会抽干地下的水资源,用来冷却机器或者冲洗矿石,导致周边的地下水水位越来越低。
而且,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还会污染河流,原本能灌溉草场、供牛羊喝水的河流,现在变得又脏又臭,根本没法用。
更让人无奈的是,蒙古国一直推行 “第三邻国” 的地缘策略,也就是想靠其他国家的力量发展经济。
结果,这一政策反而让矿产资源的收益大多外流,没能用在本国的环保治理上,草场和水资源只能眼睁睁看着被破坏。
没有了水,没有了草,土地自然就越来越沙化,荒漠化的问题也就一天比一天严重,蒙古国就陷入了一个难以前行的恶性循环里。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荒漠化问题,蒙古国不是完全没有行动。
蒙古国的行动
其实,早在2005年,蒙古国就启动了“绿墙”计划。
该计划本来是想,在国土上种出一道绿色屏障,挡住不断扩张的沙漠。
可计划推进过程中,要么是资金跟不上,要么是技术不到位,加上后续管理也跟不上,最后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没起到多大作用。
不过,蒙古国没有就此放弃。2021年,他们又推出了“十亿棵树”倡议。
这一次,除了蒙古国自己外,中国也主动伸出援手,不仅给他们提供了适合当地生长的树苗,还派了技术人员过去,教当地牧民怎么种树、怎么养护。
到现在,已经种了大概4200万株树了。
4200万株树,看着数量确实不小。
但要知道,蒙古国现在有 87% 的国土都受到荒漠化威胁,这么点种树的面积,想扭转整体的荒漠化局面,还差得很远。
而蒙古国之所以治沙进展这么慢,背后还有一些深层阻力。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政府把治沙的优先级放得太低了。
毕竟,蒙古国经济上主要靠矿业赚钱,社会上大家又习惯了靠畜牧业生活,所以在治沙上投入的资金少得可怜,下的决心也不够大。
就拿2023年来说,他们不光没减少牲畜数量,反而把牲畜存栏的上限提高了20%。这一下,本来就快扛不住的草场,压力又变大了。
而之前好不容易种的一些草和树,说不定还会被新增的牛羊啃掉,治沙的努力又白费了不少。
不过,幸运的是,虽然蒙古国治沙总是不顺利,但中国却一直没停下援助的脚步。
中国的援助
从2007年开始,中国就持续给蒙古国提供帮助。
中国先是帮他们建了专门的治沙中心,让当地有了开展治沙工作的固定场所。
然后,中国又派遣了不少治沙专家过去,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判断土壤情况、怎么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怎么应对治沙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同时,中国还把咱们自己培育的优质树苗,和先进的治沙技术分享给他们,就连现在很火的光伏治沙模式也推广了过去。
这种模式既能发电,又能在光伏板下面种植物固沙,一举两得,能帮蒙古国找到治沙和发展经济的平衡点。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援助蒙古国的同时,也没放松国内的治沙防线,尤其是已经推进了 47 年的 “三北工程”。
这么多年下来,“三北工程”已经形成了一套从人工造林到科技治沙,再到光伏固沙的完整体系,治沙经验特别丰富。
就说内蒙古吧,那里建了一条400公里长的光伏带,不光固定了300万亩沙地,不让沙漠继续扩张,还能每年输出上亿级别的绿色电力。
如此一来,既保护了环境,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效果特别好。
不过,虽然我国治沙效果很好,但蒙古国的这种暗中搞“荒漠化”的操作,也万万不能忽视,不然会吞噬我国将近47年的奋斗成果。
面对蒙古国的困境,我们也不会坐视不管,会继续伸援手帮蒙古国治沙。
毕竟,地球是全人类的家园,只有邻里携手,才能真正挡住漫天黄沙,守住共同的绿色希望。
信息来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