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素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颇具神秘色彩的经典著作,相传为秦末隐士黄石公所著,后被授予张良,助其辅佐刘邦成就帝业。这部书内容精炼,思想深邃,融合了道家、儒家、兵家等学派的思想,被后世视为治国、修身、处世的重要典籍。


黄石公《素书》全文译解


原始章第一


【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本质是一个整体。 道是人遵循的规律,万物受其支配却不知其根源; 德是人从道中获得的品质,使万物各得所需; 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善,以慈悲恻隐之心助人成长; 义是人应遵循的准则,通过赏善罚恶来成就事业; 礼是人行为的规范,从日常起居到伦理秩序皆需践行。 这五者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 贤人君子深谙盛衰规律,通晓成败关键,洞察时局变化,明辨进退之理,因此能隐居守道、等待时机。若时机到来便行动,可位极人臣;抓住机遇则能立不朽功业。若生不逢时,便默默终老。其思想境界高远,故名声流传后世。


【解读】 此段以“五者一体”为核心,将抽象哲理(道、德)与具体实践(仁、义、礼)贯通,构建从内在修养到外在社会秩序的完整体系,强调“顺应规律—修养德行—建立伦理—把握时机”的逻辑链。既要求个人恪守道德准则,又主张审时度势的务实智慧,体现道家“顺应天道”与儒家“济世有为”的融合,最终指向“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


正道章第二


【原文】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 德足以感召远方,信足以统一分歧,义足以赢得众人,才足以借鉴历史,明足以洞察下属,这是人之俊(卓越者)。 行为堪为表率,智慧足以决断疑难,信诺能使人坚守约定,廉洁能让人公平分配利益,这是人之豪(杰出者)。 恪守职责不怠惰,坚守道义不退缩,面对非议不推诿,面对利益不贪婪,这是 人之杰(英杰者)


【解读】 此段通过“俊、豪、杰”三层境界,定义理想人格的进阶标准: 俊者以德、信、义为根基,兼具智慧与领导力,强调综合素养; 豪者以行动示范和智慧决断为核心,注重实践影响力; 杰者以坚守原则、无惧考验为特质,体现精神操守。 三者层层递进,从能力卓越到精神超拔,共同指向“内修德行,外担重任”的完人理想,至今对领导力培养与人格塑造具有启示意义——真正的强者需“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求人之志章第三


【原文】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译文】 戒除贪欲可免除负累,抑制邪念能减少过错,远离酒色可保持清白;避开嫌疑与猜忌可避免失误,博学多问能拓宽认知,行为高尚而言语谨慎可修养品性;谦恭节俭可守持本心,深谋远虑能防患未然,亲近仁者、结交正直之人可挽救危局;宽厚容人、踏实做事可和睦相处,任用贤才可成就事业,铲除奸恶、抵制谗言可平息动乱;以历史验证当下可明辨方向,预先谋划再行动可应对突发,灵活变通可解开困局;谨言慎行、顺应时势可免灾祸,坚定原则可建立功业,勤勉谨慎方能善始善终。


【解读】 此段从修身、处世、谋略三层面提出一套生存智慧—— 修身:以“节制欲望—净化心性—提升学识”为核心,强调内在净化(绝欲、远色)与外在约束(高行、微言)的统一,体现道家“清静无为”的底色; 处世:通过“避嫌—亲仁—宽恕”建立人际安全网,融合儒家伦理(恭俭、友直)与务实策略(任才、止乱),平衡道德原则与现实需求; 谋略:以“预判—应变—顺势”为行动逻辑,既有法家的权变(设变致权),又有兵家的未雨绸缪(推古验今),最终指向“功成身全”的圆满境界。其 核心思想在于:以克己为根基,以智慧为纽带,以时势为依托,实现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贯通,彰显中国传统思想中“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


本德宗道章第四


【原文】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 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 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 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译文】 心志,是内心独立修行的法则: 长久的根基在于深谋远虑,安定的根本在于忍辱负重,领先的前提在于修养德行,快乐的源泉在于乐善好施; 神明的境界源于至诚之心,明智的本质在于体察万物,吉祥的秘诀在于知足常乐,痛苦的根源在于贪求过多; 悲哀的起因是精力涣散,病患的隐患是放纵无度,短视的缺陷是苟且获利,昏昧的缘由是贪婪鄙陋; 孤立的困境源于自以为是,危险的导火索是任用可疑之人,失败的结局多因私欲过重。


【解读】 此段以“心志”为统领,揭示成败祸福的内在逻辑:外在境遇(长、安、乐)皆由内在修养(博谋、忍辱、修德)决定,而灾祸(苦、悲、败)则源于心性缺陷(多欲、自私、贪婪)。通过“因果对应”的句式,强调“心性即命运”——个人德行与智慧是应对一切问题的根本,既蕴含道家“内守精神”的修养观,又体现儒家“修己安人”的实践哲学,最终指向“治心以治世”的深刻智慧:唯有锤炼心志、克制私欲、洞察规律,方能避祸趋福,成就长远。


遵义章第五


【原文】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 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 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译文】 以精明姿态驾驭下属反而导致昏昧,有过错而不自知必受蒙蔽,执迷不悟终陷困惑,言语招怨必引祸患,政令违背本心终将废弛,前后矛盾自毁威信,暴怒而无威严反遭冒犯,当众羞辱他人必招灾殃,苛待亲信埋下危机,怠慢贤者招致凶险,貌合神离者孤立无援,亲信谗言远离忠良终致败亡,沉溺美色疏远贤才沦为昏聩,后宫干政引发混乱,私授官职动摇根基,欺凌下属夺利反遭侵夺,名不副实徒耗国力;对己宽容却苛责他人者难以治世,厚待自己薄待他人终被弃废;因小过否定大功者自损根基,下属离心则国运沦丧,任用却不信任必致疏离;行赏吝啬挫伤士气,承诺多而兑现少滋生怨恨,先迎后拒背离人心;施恩寡淡却求厚报者不得回应,显贵后忘却贫贱难以长久;恋旧弃新者凶险,用人不正者危殆,强用非才难留人心;为私欲择官扰乱纲纪,丧失优势转为弱势,听任不仁者决策险象环生,密谋外泄注定失败,横征暴敛民生凋敝;将士贫困而说客富裕则国衰,贿赂公行政治昏暗,闻善不纳却记过不忘者暴虐,所任者不可信、所信者不堪任则混乱丛生;以德治国民心凝聚,以刑慑众人心离散;不赏小功则无人建大功,不赦小怨必生大仇;赏罚不公招致背叛,滥赏无功、滥罚无罪者残酷;听谗言如蜜、拒忠谏如仇终致灭亡;安守本分者得安宁,贪夺他人所有必遭摧残。


【解读】 此段以反面警示为核心,揭示治国、用人、修身的失败逻辑—— 治国:强调“内明外晦”的智慧(藏智于拙),反对“言行不一”“情绪失控”等低效管理; 用人:指出“亲贤远佞”的底线,批判任人唯私、形式主义等官僚弊病; 奖惩:主张“赏罚分明”的公平性,警示“小过不赦则大怨生”的人性规律; 修德:直指“宽己严人”“贪名逐利”等心性弱点,呼应道家“俭啬”与儒家“克己”思想。其 核心思想在于“反求诸己”——一切祸乱皆源于自身德行不足、决策失当,唯有“慎言、公心、明察、守约”,方能避祸成治。


安礼章第六


【原文】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译文】 怨恨源于不宽恕小过,祸患生于不预先谋划。福运因积善而来,灾祸因积恶而至。饥荒因轻视农耕,寒苦因荒废纺织;安定因善用人才,危殆因处事失当。富足源于顺应时势,贫穷因错失良机;上位者反复无常,下属便疑心重重。轻慢上级招致罪责,侮辱下属失去亲信;不敬近臣则远臣轻视。自我怀疑者不信他人,自信者不疑人心;奸邪之士无正直之友,昏聩之君无忠直之臣。危国无贤人辅佐,乱政无善者存身。重爱百姓者急求贤才,乐得贤才者厚待人才;将兴之国人才汇聚,将亡之邦贤者先避。贫瘠之地不生珍宝,浅水难养大鱼,秃树不栖大鸟,疏林不住猛兽。山过陡峭易崩塌,水满则溢;弃玉取石者如盲,羊披虎皮仍怯懦。穿衣不提领则颠倒,走路不看地必跌倒。梁柱弱则房屋倾,辅臣弱则国家危。足寒伤及心脉,民怨动摇国本;山崩前基先毁,国衰前人先困。根枯则枝朽,民困则国残;重蹈覆辙者败,效仿亡国者灭。见已生之患需慎将来,恶其行迹当远离;惧危者得安,畏亡者得存。人之行止,循道则吉,背道则凶。吉者聚百福,凶者招百祸,非因天命,实为自然之理。行善策者无恶果,无远虑者临近忧。志同者相惜,仁者相忧,恶者结党,爱者相求,美者相妒,智者相谋,贵者相害,利者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互助,同道共成,同艺互规,同巧相竞。此乃规律使然,不可违背。苛责他人而放纵自己者招逆,端正自身而感化他人者得顺。逆理难从,顺理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治。以此修身、治国、齐家,方可成事!


【解读】 此段以“因果法则”为核心,贯通天道、人事与治国—— 个人层面:强调“自律”与“预判”——“舍小过、积善行”避怨积福,“自信正己”方能服人,呼应儒家“修己安人”与道家“顺应自然”的融合; 治国层面:揭示“民为邦本”的治理逻辑(得人则安、失贤则危),批判“轻农弃时”“苛待臣民”等短视政策,体现法家“重实务”与墨家“兼爱非攻”的交织; 自然层面:以“山崩水溢”“根枯枝朽”等自然现象类比社会规律,警示“违背天道必致灾祸”,暗合阴阳家“天人相应”思想。 全文最终指向“知行合一”的实践准则——唯有循道而行、内外兼修,方可实现个人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