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1990年马绍信饰演林彪亮相后,上边发话“林彪”要换人,这是为何
50331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1990年6月,北京八一厂灯架炽热,摄影棚里汗味混着镁光灯的焦糊味。马绍信端着搪瓷碗,低头喝汤,饰演林彪。导演杨光远轻轻一挥手,机器停了。几小时后,样片被送到总政文化部。电话很快打回:林彪形神不足,角色另寻高明。
消息像闷雷,剧组所有人都听见,却没人敢吭声。杨光远沉默片刻,只说一句:“再给老马一次机会。”这话说得不高,却把锅盖住了。可“上边意见”已摆在那儿,真要保下马绍信,并不容易。
镜头往前推两年。1988年秋,导演组跑遍大江南北找演员,平津、淮海、辽沈三部一百多位人物,名单厚得像砖头。多数角色敲定后,林彪一直空着。形似、神似、气韵兼具,这三道槛谁也不敢随便迈过去。
当时鸡西话剧团的马绍信正为排演小剧目发愁。王力民副导演听三位圈内朋友不约而同推荐他,便写信让他寄照片到北京。收到回信那天,他把信纸折好揣进上衣口袋,兴奋得连晚饭都多添了一勺豆瓣酱。
初试时,他演的是国民党军官。戏一完,大家点头:台词干净、动作利落,就是镜头感还欠火候。录像带摆在桌上,杨光远出差归来随意点开,看到这一段,突然停住:“这人骨子里有种内敛劲儿,让他来试林彪。”
第二次试戏,导演只提出一个要求:别演,用心靠近。马绍信没吭声,回到招待所便埋进资料堆。他跑图书馆、翻档案,十几位东野老兵被他一一登门请教。老兵们说,林彪说话像电报,背手踱步,思维像平面地图变立体,这些细节他都一一记下。
剧组也给足耐心。整整几个月,林彪戏份迟迟不开机。对演员而言,这既是福利也是压力。马绍信越研究,心里越发紧绷。首日拍摄终于到来,他刚下吉普就觉步子发沉,连洗手动作都显得机械。导演喊停三次,胶片呼啸卷走,大家脸色比灯光还白。
样片第一次送审便被打回:神韵不足。这四个字砸得很重。厂里临时找到另一位年轻演员,外形酷似林彪。上边暗示,换也行。杨光远没有正面回绝,只提出两人一块儿出外景,各拍两条。那天草地上围了不少人,光是等灯位就磨到傍晚。马绍信忽然像回到话剧舞台,整个人松了,眼神里多了一丝审慎的锋利。拍完,他额头冒汗,却主动对摄像师说:“再来一条,我的步幅还差半寸。”
对比样片送上去,意见反转。年轻演员压不住场,一站在罗荣桓身旁便显单薄。马绍信的片段虽然不完美,人物却立住了,陈沂看完只说一句:“像,保留。”电话再回到北京时,“换人”两个字已变成“加紧磨合”。
之后的拍摄,马绍信逐渐放开。一天夜戏收工,他脱下军大衣往椅背一搭,终于对导演咧嘴笑:“这回走道的节拍对上了。”杨光远端着水杯,只回了两字:“看见了。”
1991年夏,《大决战》三部曲上映,票房、口碑双涨。人民大会堂首映礼,杨尚昆走到后台,握住马绍信的手:“演得好,很稳。”一句肯定,比任何奖杯都硬气。
成名后的马绍信依旧节俭。全国巡回首映,主办方安排前排座,他偏往后面缩:“都是演员,坐哪儿不一样。”女儿婚期将近,妻子打电话催他回去主持婚礼,还特地寄两件羊毛衫。他嫌贵,转手退了,只在北京站前小摊花几十块买了件皮夹克。回到鸡西,亲家笑他:“大明星还是原包装。”妻子摇头:“老毛病改不了。”
拍完《大决战》三十多年后,很多观众谈到片中林彪,仍把马绍信的背影当作默认图像。当年那场“差点换角”的风波,如今回味,像走钢丝。影视圈竞争残酷,气质这种东西掰不开、拆不散,却能一秒钟被灯光暴露。马绍信把舞台上的沉稳、东北人天生的节俭,连同几本密密麻麻的采访笔记,全压进那个角色里。换不换人,这答案其实早藏在镜头外他的每一步功课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