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那年已经82岁了,身子一天不如一天,可那天晚上,他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

身边没人说话,他盯着天花板发呆,翻了好几遍的旧相册放在床头,最上面那张,是她——年轻的她,穿着朴素的旗袍,眼神干净,笑得轻,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那天夜里,他一句话都没说。

护士看见他眼角有点湿,也没敢问。

只是转头出去的时候,听见他低声说:“我真的是……太想她了。

说的,是杨开慧。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夜不能寐,他猛然发现,自己真的好想杨开慧

毛泽东第一次见到杨开慧是在长沙,他那会儿刚十九,还是个学生,头发乱蓬蓬的,身上穿得也旧。

杨开慧呢,比他小几岁,站在人群里特别显眼,不是因为打扮,而是她那种安静。

她父亲杨昌济是毛泽东的老师,毛泽东经常往他们家跑,借书、聊学问,有时候也只是坐那儿听先生讲几句道理。

她常在旁边看着他这个学生,话不多,但一开口就直奔主题,没废话。

她那时候对他没什么特别的情感,只是觉得,这人骨子里像是有什么事藏着,憋着一股劲。

真正开始有交集,是在北京。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夜不能寐,他猛然发现,自己真的好想杨开慧

他去北大图书馆打杂,穷得吃不上饭,但还是跑去杨昌济家里坐坐。

杨开慧就慢慢发现,这人身上确实有点东西。

他不是那种张嘴闭嘴就讲道理的人,他关心的是真事,真问题。

吃饭的时候他不太讲究,但说起国家的事,眼睛是亮的。

她给他缝过破衣服,也偷偷给他留过饭。

那时候,感情来得安安静静,不热烈,但绑得紧。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夜不能寐,他猛然发现,自己真的好想杨开慧

他们没互相表白过什么,就是心里都知道。

他想要的是一个能听懂自己话的人,她要的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碰上了就是缘分。

后来她父亲去世了,毛泽东几乎天天去杨家帮忙料理后事。

杨家的处境挺难的,毛泽东那时候工资也不高,还要接济他们一家。

杨开慧心里明白,这个男人是真的把她放在心上了。

他们结婚的时候,没什么仪式,连照相都没拍。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夜不能寐,他猛然发现,自己真的好想杨开慧

毛泽东就说了一句:“只要两个人心里是一起的,别的都不重要。”她笑了笑,点头。

婚后住的是长沙一间小院子,家具简单,生活清苦,但每天都过得踏实。

他白天革命,晚上回来拉着她说话,说今天去了哪儿,遇到了啥人,说着说着就会提到以后国家该是什么样。

她听得认真,有时也提点建议。

她不是摆设,也不是只在厨房的人,她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真正参与进革命事务的女性之一。

加入共产党后,她负责联络、传送、整理文件,干得比许多男同志都利落。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夜不能寐,他猛然发现,自己真的好想杨开慧

他们有了孩子,生活更不容易了,搬去上海后,一家人挤在狭小的屋子里,吃饭要精打细算。

她白天看孩子,晚上还要帮毛泽东整理材料。

有一次他回家晚了,满脸疲惫,她端了一碗面出来,说:“吃点吧,吃了才有力气。”那碗面他记了一辈子。

可这样的日子没多久。

到了1927年,国共破裂,局势急转直下。

毛泽东必须转移,她带着孩子回了长沙老家板仓。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夜不能寐,他猛然发现,自己真的好想杨开慧

离别时没说几句话,他们都知道,这一分别,可能就是永别。

她带着三个孩子躲在乡下,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她不怨,也不哭,每天教孩子们读书,还给乡亲们讲革命的事。

毛泽东走后,她常翻他留下的信,信里没写什么甜言蜜语,都是关于工作、革命和未来,但她照样一遍遍看。

过了三年,她被抓了。

那天晚上,她刚从地里回来,准备给孩子们做饭,门被踹开,一群人冲进来,她抱着毛岸英站在厨房门口,没喊没闹,只说了一句:“别吓着孩子,有事冲我来。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夜不能寐,他猛然发现,自己真的好想杨开慧

在监狱里,她受尽折磨。

对方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妻子,想让她交出他的下落,她一句都不说。

有人骂她,说她死撑,她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打死我,也没用。

他们拿孩子威胁,她看都没看:“孩子是无辜的,别拿他当挡箭牌。

她在牢里写了一封信,留给毛泽东:“润之,我走了也没遗憾,唯一不甘心的,是不能陪你到最后。

几天后,她在长沙郊外被枪决。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夜不能寐,他猛然发现,自己真的好想杨开慧

她没哭,也没喊,更没跪。

只是站在那里,眼神里没有一丝恐惧,说完“革命终究是会赢的”这句话后,就走完了她29年的一生。

毛泽东是后来才知道的消息。

信送到他手上,他愣了一会儿,没出声。

过了好久,他对身边人说:“开慧为我死,我百身不赎。

他写信给杨家的亲人,说“她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她的精神不会被忘。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夜不能寐,他猛然发现,自己真的好想杨开慧

他再没有公开谈过她,但心里一直记着她。1957年,有人提到她,他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

词里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字字都是痛。

她死了,他活着,带着她的那份信念和遗憾,走完了他自己的那条路。

后来,在长沙板仓修了烈士陵园,他亲自批示,说:“这是党的烈士,也是我的亲人。

她的雕像就立在那儿,穿着当年的衣服,眼神平静,像一直在等他回来。

他临终那年,书桌上还放着她的一张老照片,边角都卷了。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夜不能寐,他猛然发现,自己真的好想杨开慧

谁都没动,那是他留下的最后一样私人物件。

资料来源:

《杨开慧烈士纪念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毛泽东与杨开慧书信集》,中央档案馆整理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馆藏资料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