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三周,《戏台》票房不降反升,5亿成绩直冲票房神话,人民日报罕见点名点赞陈佩斯,话音刚落,全网都炸锅了。
这把不声不响的火,烧进了今年竞争最惨烈的暑期档——这里既有动画萌宠卷市场,也有大导演抢时间,偏偏陈佩斯这个老爷子,靠一部戏曲电影逆袭成了圈里最硬的“板凳”。
他用三十多年时间,从被央视“封杀”到人民日报发长文夸赞,这份坚持和骨气如今终于照亮了每个熬过黑夜的创作者。
曾经有人说过一句话,“过年可以没有饺子,但不能没有陈佩斯”。
但其实,这种被观众深深记住的老一辈艺术家,如今已越来越罕见。
尤其是在电影市场里,光怪陆离的潮流、算法推送、快节奏消费似乎正在吞噬大家的耐心。
再瞧瞧今年的暑期档,大导演姜文和大鹏提前卡位,票房压力几乎杀掉了所有“非流量”影片。
《戏台》刚定档就又被迫延期,排片率还不到10%,甚至有段时间只有5%。
这环境,换成任何新导演或者明星,恐怕早就服输了。
可陈佩斯就不!
明明已经71岁,硬是拉着儿子陈大愚、几代班底死杠到底。
电影刚上映那几天,演员、工作人员都在朋友圈里刷着成摞的未售出电影票。
可就在所有人为片方捏把汗时,市场突然变了个脸。
上座率从零点场到深夜场蹭蹭往上涨,豆瓣评分也从8.0慢慢爬到8.3,排片虽低,座无虚席。
影院里,观众零点场散场还自发鼓掌,一抬头,是比电影还感人的现场。
你说什么叫“戏比天大”?
大抵就是这份真诚,自己都没地方站了,还要把戏捧起来,哪怕观众只有几个人,都要演到最动人。
这一幕让不少业内人彻底服气。
圈内有前辈说,“顶得住寂寞的老手艺人,才是真正的宝贝”。
而《戏台》的成功,就是给这句话加了最重的一笔。
从被央视“封杀”到舞台边角啃馒头,陈佩斯那滑稽的眼神,跟当年《吃苗条》《主角与配角》的小品一样带着被生活蹉跎的倔劲。
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直被市场边缘化的喜剧,最后却靠台词和票房把那些流量大户“拍”在了冷板凳上。
其实,陈佩斯这一生就跟“硬骨头”二字绑在一起。
他是星二代,父亲是著名演员陈强。
小时候跟着父亲混剧组,也没什么光环。
早期拍戏,导演一句“你爸是反派,你太正了,演不了主角”,差点把他路堵死。
可他愣是没听,一头扎进了没投资、没配乐、什么都没有的喜剧创作。
自己改剧本,自己找人演,摄影棚里靠馒头充饥。
再后来,《父与子》上映,成了80年代票房黑马。
那种自嘲和幽默,只有真正懂生活的人才能演出来。
然后,就是春晚时代。
1984年到1998年,陈佩斯11次上春晚,每次都逗得全国人乐翻。
后来的“皇军托我给你带个话”成了全网梗,有人甚至说“陈佩斯才是中国人过年的仪式感”。
但突然之间,他因为版权官司退出春晚,全网一片哗然。
坚持打官司,赢了尊严,输掉市场。
电视台避之不及,广告商撤约,连同行都劝他别再硬碰硬。
那时候,真正没人敢为创作蹚这趟浑水。
然而,陈佩斯越是被边缘,越是想让别人看见喜剧的“骨头”。
他自嘲说“咱是小品匠,不能把戏当成快餐”。
后来扎根话剧舞台,许多年没有声音。
而这次带着话剧电影《戏台》重新杀回来,也许是最后一次大声说话的机会了。
他并没有因为被社会忽略而抱怨,反而还开玩笑,“只要有观众,我就一直演下去。”
这种不服输的劲头,也是如今文艺圈最稀缺的“奢侈品”。
说到底,《戏台》的奇迹绝不是偶然。
电影刚上映时,投资方撤资高达五次,黄金时间几乎全部被商业大片“碾压”。
可愣是靠口碑,场场售罄。
黄渤的客串,老戏骨的表演让许多年轻观众第一次觉得戏曲题材也能这么燃。
电影里的包子铺伙计一亮嗓子,京剧髯口耍得像活着的人一样。
评论区第一天开放,留言就超20万。
北京有中学把电影拿去当校本课,上海白领自己组了“戏班职场隐喻”心理沙龙,有企业甚至把“戏比天大”写进企业文化里。
再说今年暑期档这个大环境,其实也是对《戏台》的一种反衬。
根据猫眼娱乐的市场分析师赖力透露,虽然2025年整个电影市场热度不如以往,但总票房高达305.7亿元,超五年同期最佳。
暑期档定档影片一百多部,剧情片、动画片各种类型都在拼,几乎没有一个戏曲电影能突围。
甚至到了上映那周,《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也在抢镜。
外界一度看衰《戏台》的票房走势,各种“老题材是票房毒药”的声音不绝于耳。
但观众不是傻子。
陈佩斯说,“创作永远不能糊弄人”。
这句话后来被人民日报原封不动写进了署名文章。
《“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人民日报用了整个版面对陈佩斯的理念点赞。
文章里一句,“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犀利得像刀子,又温柔得像温热的毛巾。
网友直接刷屏——“人民日报给陈佩斯正名了!”
娱乐圈那些靠流量、靠造势的偶像,忽然一下子就不香了。
这个事件把“流量为王”的行业风气狠狠敲了一记警钟。
你可以有市场、可以有资源,但没有真正的艺术追求,一切迟早被淘汰。
其实类似的故事,在电影圈经常发生。
比如周星驰当年拍《喜剧之王》,被质疑无厘头、剧本东拼西凑,最后靠加入自己的喜剧理念和演技,将票房打到巅峰;又比如宫崎骏,几十年坚持手绘,拒绝商业化的“快消”,最终成就了吉卜力工作室和《千与千寻》的历史地位。
这些人都证明了,真正的创作永远不怕流量,哪怕初期一败涂地,只要有人懂,就值得一直做下去。
说实话,我最佩服陈佩斯的,就是他的那份“轴劲儿”。
这种轴不是傻,是认死理地跟自己较劲,把人生的雕工都用在创作里。
很多人觉得,他是被环境逼出来的,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骨子里的“匠心”。
当才华遇到困难时,许多人只会选择妥协,陈佩斯却把妥协变成了底色,用寂寞去打磨作品,用冷板凳换来深夜的掌声。
我们都在快节奏里被拉扯,每天被新梗新节目刷屏,久而久之其实会分不清什么是真正感动。
可偶尔在电影院深夜场,看见观众为片尾字幕鼓掌,或者看到那些被班主任推荐去看《戏台》的中学生,或许心里也会明白一件事——真正的好作品,永远不会消失。
它可以是票房逆涨的黑马,可以是剧本改十几遍的执着,也可以是被人民日报点赞的艺术现象。
《戏台》的事件到底给行业带来了什么?
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你可以选择妥协,也可以选择坚守。
但这个时代需要陈佩斯这样的人,去证明“戏比天大”不仅是一句台词,更是一种信仰。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生活不易,但骨气不可丢”。
而这样的故事,还会一直继续下去。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从娱乐里照见生活的勇气。
也许,未来还有很长的路;但只要像陈佩斯这样的人不下场,影院灯光就不会熄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