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30日收盘,今年以来A股总体的给外界的印象就是“爆发”两个字。上证指数今年来上涨超15.5%,深成指上涨近30%,创业板和科创50更是罕见的双双上涨51.2%,颇具玩味性。
市场热度的背后,是以芯片产业链、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链以及锂电池上下游等等新兴前沿、高科技标签核心概念股的爆发式增长。这和A股市场前几次的“爆发”有所不同。
双节假期过后,A股市场到底会如何走?以上这些特征是否还会延续?说实话很难判断,也不是本文的重点。
然而,我们似乎可以从“钱的流向”的角度看问题,从更宏大的叙事和格局出发,分析A股市场的“节后日程”。
散户很给力
科技成最大看点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大幅上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实现芯片等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的趋势,以及反内卷和遏制恶性价格战的行动,都提振了A股投资者的乐观情绪。
当前散户依然是A股的中坚力量。简而言之,我国的散户投资者正将部分银行存款转移至股市。
汇丰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散户投资者主导着当前的A股市场,日均交易量占比约90%。这与全球主要交易所机构主导交易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例如纽约证券交易所个人投资者交易量占比仅20%-25%。
汇丰的数据还显示,中国家庭储蓄总额目前超过160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但其中仅5%配置于股票,这意味着随着存款利率下降、房地产的问题持续,中国散户的A股参与度仍有提升空间。
无独有偶,据中金公司最近发布的两篇报告显示,今年5月以来伴随股市上涨,居民存款向股市搬家的迹象初步显现。中金认为,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存款进入股票账户可能是重要因素。而存款定期化趋势也在2023年以来首次出现拐点,体现出居民定期存款、银行理财等固定收益产品到期并未续投,成为潜在的入市资金。
此外,8月新口径M1同比增速较7月上升0.4个百分点,而M2增速与7月持平,M1-M2剪刀差收窄,表明存款活期化趋势继续。8月居民定期存款及企业定期存款增速继续下行,也与资本市场表现活跃有关。今年8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5500亿元,仍保持多增趋势。8月银行理财规模仅同比多增1400亿元左右,证明固收类产品并非非银存款上升的主因。
同时,A股市场的日均成交额、融资余额都在持续增长,到今年八月已经分别都达到了2.3万亿元。
中金公司由上述这些“线索”得出,存款搬家的趋势仍在继续演绎,且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2017年、2020-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存款入市的规模。
当然,上述这个预测只是中金公司的一家之言,宏观经济不确定、市场波动和居民收入波动可能会导致这个预测结果出现背离,读者还需谨慎。
对于散户来说,今年的A股的热点无疑和科技高度沾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综合今年半年报的数据,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锂电池等领域企业的盈利能力出现企稳迹象,而旨在遏制价格战的“反内卷”措施则有望继续提升这些行业上下游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大叙事下,围绕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概念的芯片上下游股票展现出了尤其突出的“乐观预期”,部分股票甚至出现了“狂欢式”的暴涨。
今年初,DeepSeek R1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问世引发轰动,其低开发成本、开源特性及中国本土研发背景成为焦点。
DeepSeek的亮相彻底打开了中国AI领域自主研发的局面。也令投资者日益认可中国多年来持续涌现的科研创新实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人才培养、科研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以及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均已超越美国。
中国目标是在2027年前实现特定行业人工智能应用渗透率达70%,2030年前达90%。同时在“人工智能+”战略推动下,中国下游骨干企业(如国有电信行业的企业)正加速建设为人工智能提供算力的数据中心。
据GaveKal Research预测,中国三大互联网企业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领域的投资到2025年可能增长60%。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占比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
以上这些论述和数据正是A股市场火爆的人工智概念、算力概念、芯片概念等得以说服散户产生乐观预期的中心原因。而一旦这种“散户们的狂欢”继续延续,节后科技股估值有继续飙升的动势。
问题是,风险不是不存在。
节后股市,看风险?
散户们,上述这些概念股到底有没有过热现象呢?这是需要重点思考的地方。到现在还没有“上车”的散户,到底还要不要想方设法上车呢?这也是值得反复调研的决策。
其实我也说不好。但面对中金公司测算出的5-7万亿元的潜在入市规模以及其中的万千散户家庭,还是要提醒几句风险点:
首先,科技概念股是否存在过热现象?
相对于白酒、家电、能源等领域中的传统蓝筹股、白马股,成长属性浓郁的科技股在今年涨得非常迅猛。这里面是否意味着某种“脱节”?
比如,白酒、家电领域的头部企业和内需、消费以及工业增加值等密切相关,相比人工智能、算力和芯片领域的股票,这些公司业绩所能反映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在这些“东西”没有基本性改变的前提下,市场热点的轮动可能就无法从科技股蔓延到其他板块了。
此时如果资金还是持续聚焦科技股,那么可能就会形成泡沫,至少是过热现象。
其次,就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而言,尽管市场对“反内卷”成效的乐观预期和人工智能应用提升盈利的潜力持乐观态度,但未来的情况却充满不确定性。
当前部分热点板块的上涨到底能否在未来得以业绩兑现呢?
虽然部分个股盈利增速有所加快,但FactSet对MSCI中国指数整体2025年和2026年盈利的共识预期仍在持续下调。MSCI中国指数当前市盈率达12.8倍(基于未来12个月盈利预测),也高于其十年均值的11倍市盈率。不过该指数近50%权重来自科技与互联网企业,而且其估值仍显著低于科技股主导的标普500指数22倍的未来12个月市盈率。
最后,来自国际贸易的风险依旧存在。今年四月受美国关税威胁影响,MSCI中国指数下跌20%。鉴于此后强劲反弹,一旦贸易问题出现新的变化,市场可能再度回调。
无论如何,散户们都应该深入权衡机遇与风险后,采用不冒进、不投机、不盲目的股市投资准则。仔细考虑上述风险点是必备的前提。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