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媒体评郑智化怒斥深圳机场
3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蒋苗妙(重庆大学)
近日,歌手郑智化发文控诉在深圳机场登机时的不佳体验。他称,升降车与机舱门存在25公分高度差,导致其轮椅无法顺利进入,现场工作人员未能及时协助调整,而是选择冷眼旁观。对此,机场客服在后续回应中,则表示尚不了解具体情况且重点介绍了为行动不便旅客提供协助的标准流程。
此番个人遭遇的分享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表达了对当下许多无障碍设施及服务未能落到实处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机场的回应重心落在重申协助残疾旅客的“标准流程”,却回避了当事人控诉的“冷眼旁观”这一症结。这种避重就轻的态度,恰恰暴露了无障碍服务从“纸面有规定”迈向“心中有温度”的关键短板。
残疾是个人损伤与社会环境设置的障碍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不上的升降车、态度冷漠的工作人员,这些种种个人身体之外的“障碍”造成了其出行不便的“残疾”境况。而这样的社会需要被“修复”和“改造”。
尽管《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指南》倡导提升服务包容性和友好性,数据显示全国已竣工残疾人服务设施达4614个,总建设规模1664.8万平方米,但像“郑先生”登机时遭遇的困境,依然提醒我们:从“有规定”到“有温度”仍需持续推进。
“有规定”为无障碍建设搭起房子,而“有温度”则为这座房子添上一系列家具,让它真的可以住人。换言之,政策构建了硬件的框架,而唯有每一位参与者都将理解、尊重与关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确保设施不仅“建成了”,更能“用得好”。
从机场的升降平台到街边的盲道、商场的电梯等,这些设施本身只是一道“考题”,而真正的“答案”,在于工作人员的执行力、监管者的责任心,以及每一位路过公民的善意。是这些“人的温度”,共同决定了无障碍环境的最终成效。
而这份社会的温度,无法单凭自觉生成,而需从根基处着手培养。它必须深植于社会教育的土壤——在家庭的言传身教中、在学校的课程设置里、在媒体的长期倡导下,将平等与包容的理念,化为一代人的精神底色。
让我们携手推进从“有规定”到“有温度”的转变,让每一次出行,都无需再面对那“推不进的25公分”;让每一个空间,都真正充满平等与温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