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晚清的前缀必须是“腐朽无能”这一标签。原因无它,清政府在统治末期时执行的政策是对内镇压民众、对外投降列强,已然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全部跃然纸上。
对于国家利益乃至广大民众的利益完全怀抱着视若不见、充耳不闻的态度。然而,清政府并不全然是腐朽无能的样子,至少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得不到太多篇幅描述的中法战争当中如此。
中法战争发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性质是反侵略战争,获胜者是清政府。但由于清政府同法国殖民者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缘故,这次战争广被称作“不败而败”。
因为从条约内容来看多是法国占据上风,清政府处于明显下风,看起来就像是卖主求荣的清政府即使打赢了也卑躬屈膝在讨好法国殖民者一样。可是事实真的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吗?
并非如此!如果没有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不平等条约,早已在暗中投靠法国殖民者的越南很可能会趁机北上从清政府手中撕下一块肉来。也许和越南关系密切的广西将会成为越南领土。
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越南在中法战争中明显倾向于清政府,即使清政府在竭力挽回宗藩关系,试图维护宗主国的权威和地位。可事实情况却是越南更欢迎法国殖民者。
尽管清政府在中法战争当中有着镇南关大捷的傲人战绩。可此时的晚清已是强弩之末,能做到这种程度实在太不容易:既举债度日,地方财政也很困难又面临失去宝岛台湾的尴尬窘境。
如果不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一心让法国扩大战争规模的话,可能台湾就不是我国固有领土了。越南方面当然看透了清政府的底细,早早地在中法战争开始之前打出了所谓的中立旗号。
要知道,清政府是本着维护宗藩关系的角度出发同法国殖民者开战的。按照常理来说,作为藩属国的越南理所当然要站在清政府一边帮助清军击退来犯的法国殖民者,可事实并非如此。
越南方面不仅选择了中立而且还在暗中帮助远征的法军。越南很多地方对于清军的欢迎程度远不及于法军,在这样的态势下,清政府作出了不打持久战,尽可能见好就收和让利的决定。
这是同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大背景也是原因所在,更是“不败而败”的由来。试问,如果清政府倒台速度极快,而越南又来横插一脚,和越南交界的云南广西两省是否会岌岌可危?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越南虽然接受了法国的殖民统治但法国人并没有废掉阮氏王朝,这是非常明显的因地制宜的手段。此举相当于给越南披上了一个保护伞,让越南不被其他列强觊觎。
我国则在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情形下内部局势动荡不安。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果没有法国定下《中法条约》的基调,给越南定了个不可逾越的禁区,说不定越南会像日本一样报复我国。
日本一开始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也虚心学习了许多,但随着我国在中央集权制的不利影响中越陷越深,日本却可以做到趁早抽身后,这样的态势当即发生了明显变化,日本不再谦虚。
不再像以前一样尽可能地朝我国靠拢,反而在不断思量怎么从我国手中攫取利益,以便壮大己身。日本对于我国的谋求是从强行占领琉球王国开始的,琉球王国本是我国的藩属国之一。
琉球王国和我国的藩属关系最早在明朝时期得到确认,可囿于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的缘故,琉球王国最终没有等到清政府主持正义,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并被日本完全同化。
这是日本在近代时期出于对我国的觊觎而不断带来灾难的开端,后续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越南和日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维方式无异。因为越南在黎笋的领导下对我国发起了进攻。
当时的情况是越南在越南战争中取得胜利,顺势实现大一统。可苏联和我国却陷入到紧张关系之下且苏联选择支持越南。得到苏联支持的越南当即加紧扩军备战,毫不掩饰野心和欲望。
此时的越南既脱离了此前法国的殖民统治又从日本的影响当中彻底走出,但却马上作出从我国身上谋求利益的举措。这只能说明长期扮演学习者角色的越南已经心理扭曲到了一定程度;
第二点就是广西东兴有一块越南的飞地,是在法国殖民者的点头同意下才划到我国这边来的。这块越南的飞地是位于东兴市江平镇的京族三岛,京族三岛包含万尾、巫头、山心三个海岛。
京族三岛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的聚居地,京族在1954年得到国务院的认定。京族使用的语言京语在500年间都没有太大变化,至今京族人都可以豪无障碍地同越南人对话。
这意味着京族发源于越南,如果没有中法战争,京族不会成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据相关资料显示,京族先民大约在16世纪初陆续从越南涂山(今越南海防市附近)等地迁来中国。
最早迁到我国的京族先民距今已有500年历史,算算时间也就是明朝时候迁过来的。那个时候越南还是我国的藩属国,宗藩关系一直是中越两国之间的羁绊。但这种羁绊后来已然不再。
如果越南没有被法国殖民者采取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而是在其他列强的殖民统治下同日本一样迅速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试问越南是否会作出和日本同样的选择,对我国发起进攻?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当时并没有人能够回答,但随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爆发已然不言而喻。不过,越南飞地归属我国并非全然没有代价,相反,清政府在条约里给了法国非常多的好处。
像开放通商口岸使得法国可以顺势侵入广西、云南两省就是历史官方教材上的通说观点之一。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在谅山一带开打也是定调于《中法条约》,这是划定好的中越边界。
但话又说回来了,京族三岛上生活的毕竟是越南的先民。如果没有法国殖民者作出调处息争的决定,让京族三岛成为我国的固有领土,很可能越南和我国会在京族三岛问题上种下矛盾。
如果法国采取的是残暴统治的方式并在后来引发越南人的反抗,当越南谋求自立取得成功,说不定马上就会拿京族三岛做文章,而后趁机从我国身上攫取利益。到时候失去的会更加多。
外蒙独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更何况广西很多地方都和越南联系十分密切,只能说清政府在中法战争当中做了最大努力的尝试,结果不尽人意并不能怪清政府不努力,而是人心散了。
当内部危机爆发至一定程度便会理所当然地外溢,当外溢的影响足够庞大,很多时候可能即使有心也会无力。这可能就是当时清政府在中法战争结束后不得不签订条约的真实感受心情。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 [《中法新约》签约130周年︱中法战争果真是“不败而败”?]
凤凰网 [中法和约]
中国国家地理 [京族:“海上游牧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京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