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上演“无监道”

文/阿甘

来源/万点研究

9月26日,民生银行公告称,该行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民生银行修改公司章程的批复》。自核准之日起,该行监事会依法撤销。

民生银行此次取消监事会设置,主要依据2024年新修订的《公司法》及相关监管政策。新《公司法》第六十九条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替代监事会行使相关职权。

2024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公司治理监管规定与公司法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可据此调整治理结构,以优化机制、降低管理成本。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迈出关键一步。

根据民生银行的公司章程修订方案,监事会职能调整后,其监督职责将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承接。审计委员会将主要负责财务核查、外部审计机构审查、内部控制评估,以及对董事和高管的履职监督等。

审计委员会将以独立董事为主要成员,审计委员会能否有效履职,关键在于其独立性,避免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除此之外,新出台的合规管理办法鼓励银行设立首席合规官。横向对比来看,2025年内江苏银行、瑞丰银行已设立首席合规官。

金融监管“长牙带刺”下,商业银行设立首席合规官,有利于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由“被动合规”向“主动合规”转变。更好地解决合规与业务发展之间存在平衡难题,对于内控压力不减的民生银行而言,取消监事会能否打破合规困局?咱们接着往下分析。

半年领罚超2800万,屡罚屡犯困局何解?

尽管取消了监事会以推动合规转型,但相关合规罚单依然不断。梳理民生银行2025年罚单情况:

企业预警通显示,9月18日,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行因支付结算业务违规、反洗钱业务违规、人民币管理违规被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警告,通报批评,罚款147.96万元。

9月12日,民生银行因系统使用管控不到位、基础软件版本管理不足、生产运维管理不严等被金融监管总局罚款590万元。

8月13日,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行与7家哈尔滨支行因违反外汇账户管理规定被国家外汇管理局黑龙江省分局合计罚款115万元。

8月1日,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分行与三亚分行,分别因贷款管理不尽职、票据业务管理不尽职与固定资产贷款管理不尽职,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海南监管局罚款95万元与45万元。

2月14日,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分行因个人贷款贷前调查不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流动资金贷款未合理测算营运资金需求,贷后管理不到位;不良资产处置程序不合规;发放经营性物业贷款不审慎,被泉州金融监管分局罚款250万元。

1月27日,民生银行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妨碍监管工作、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被央行罚没1,804.57万元。

民生银行上演“无监道”

深入罚单类型来分析,2024年9月23日以来近一年,民生银行信贷业务违规罚单总数为40张、内控制度不健全罚单数为18张、反洗钱业务违规罚单数为16张。对罚单类型分析可见,信贷业务、内控制度与反洗钱是民生银行受罚的“重灾区”。

民生银行上演“无监道”

从股份制银行罚单情况来看,截至9月23日,民生银行累计罚单数排在股份制银行第5位。深入分析来看,65张罚单覆盖业务广泛,层级贯穿总分行,反映出其合规体系亟须查缺补漏。

拉长周期来看,企业预警通显示,2020年9月,民生银行因违规经营,提供虚假资料证明文件,被没收违法所得,罚没金额1.08亿元。

2021年7月,民生银行因内部制度不完善,违规经营,逾期未履行行政义务等31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1.15亿元。

2023年2月,民生银行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资金占用等问题。被处罚款6670.0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46万元。同年8月,该行再次因为内部制度不完善,违规经营,被罚款4430.00万元。

信任是金融行业的基石,这一系列高频、高额的处罚记录,揭示民生银行可能陷入了“屡罚屡犯”的恶性循环。此番民生银行已通过取消监事会等举措推动合规转型,能否从体系与文化层面彻底重塑合规能力,对此万点研究也将继续保持关注。

增收不增利:内生动力不足,韧性临考

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内控仍是基本面的关键所在。

8月29日,民生银行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该行实现营收723.84亿元,同比增长7.83%;实现净利润213.8亿元,同比下降4.87%。

尽管上半年民生银行营收整体增长7.83%,保持了不错的营收增速,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4.87%,其直接原因在于该行加大了减值计提力度。2025年中期,该行信用减值损失计提达260.39亿元,同比增幅为26.7%。

拉长周期来看,自2020年以来,民生银行的经营质量持续承压,业绩表现整体疲弱。Wind数据显示,2021年—2024年该行营收连续四年下滑。净利润连续三年小幅上涨之后,2024年公司净利润下滑9.85%至322.96亿元,净利润规模创下2020年以来的新低。

深入来看,民生银行的业绩持续不振,根源或更多在于其内部经营能力未能同步提升,经营理念未能及时顺应行业变革节奏,从而难以契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回顾金融行业发展历程,2020年之后,随着宏观经济进入调整周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银行业原先普遍依赖的高息差模式已难以为继,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面临显著的经营压力。

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公开表示,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银行净息差已跌至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横向对比来看,2025年上半年,民生银行净息差仅为1.39%,较同期股份制银行1.55%的平均水平低0.16%。尽管股份制银行目前均面临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但该行净息差水平仍显著低于同业均值。

值得玩味的是,回溯至2011年末,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上,民生银行原行长洪崎曾公开表示:“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仅十余年时间,银行盈利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民生银行上演“无监道”

究其净息差持续低迷的根本,主要源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内部失衡。2025年上半年,民生银行负债总额为7.06万亿元,其中存款仅为4.31万亿元,占负债比例仅为61%。

这一偏低的存款占比,反映出该行在资金来源上过度依赖债券发行、同业负债等市场化融资手段。由于此类主动负债的成本普遍高于存款,直接推升了整体负债端支出,从而持续压制净息差表现。

从收入结构看,2025年上半年民生银行实现净利息收入492.03亿元,同比增长1.28%。净息差承压之下,推动该行净利息收入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上半年该行负债成本得以改善,成为其净息差保持基本稳定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上半年民生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231.81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96.85亿元,同比增加0.40亿元,增幅0.41%。其他非利息净收入134.9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1.64%。

其他非利息收入方面,上半年民生银行实现投资收益92.34亿元,同比下降11.29%。但其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产生的收益”科目实现27.7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1%。尽管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主的传统投资收益有所回落,但民生银行通过处置部分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收益缺口。

截至2025年6月末,民生银行总资产为7.77万亿,同比增长2.89%,但较年初下降0.59%;总负债为7.12万亿,同比增长2.54%,较年初下降0.57%。对商业银行而言,资产投放多集中于第一季度,若“开门红”阶段表现乏力,则全年亦难实现显著增长。

不良资产方面,上半年民生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660.52亿元,较一季度末微增0.0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8%,较一季度上升0.02%。该行年化新生成不良率为1.51%,较2024年全年水平上升0.02%。此外,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微升至2025年中期的1.69%,反映出资产质量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风险抵御能力方面,该行拨备覆盖率为145.06%,较一季度提升0.79%。在总资产增幅不足3%的背景下,资本内生积累对核心资本的补充作用较为有限,资本充足水平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资产扩张节奏的放缓。

综合来看,民生银行在资产规模增长乏力、不良生成率微升、资本补充依赖规模调控的背景下,整体经营仍处于转型承压期。尽管拨备覆盖率略有提升,但资产质量下行压力未解,加之资本内生能力不足,其未来盈利与抗风险能力仍面临持续考验。

转型押宝山姆,零售破局的“关键一役”

民生银行曾以服务小微企业起家,被称为“小微之王”,但近年来面临转型压力。

2024年,民生银行开始了新一轮零售转型。与对公业务不同,零售金融需求更加多元化,对银行场景化服务能力要求更高。银行需要结合消费场景设计产品,增强客户黏性。

开拓消费场景方面,7月26日,中国民生银行与沃尔玛旗下山姆会员商店联合推出民生山姆联名信用卡。在当前信用卡业务增长乏力、资产质量承压的背景下,牵手山姆被外界视为民生银行信用卡业务“押宝”高端零售客群、寻求突围的重要尝试。

具体权益方面,联名卡针对不同会员层级设置了差异化返利机制。山姆卓越主卡会员在指定渠道消费,每月最高可获800元返利,全年累计可达9600元;普通主卡会员每月最高返利150元,全年上限为1800元。联名白金卡更针对卓越会员推出阶梯式返利,以“多消费多返利”激励高频消费,精准筛选高价值客户,增强用卡黏性。

除返利外,山姆门店还嵌入民生银行的社区支行服务,提供财富管理、消费信贷等一站式金融支持。会员在购物时可便捷办理临时调额、理财咨询等业务,构建“消费场景+金融服务”闭环,延伸银行服务触点。

然而,民生银行信用卡整体业务正面临严峻挑战。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4年,该行信用卡不良率依次为3.28%、2.95%、2.67%、2.98%和3.28%,资产质量波动明显。

2025年上半年,零售贷款(含信用卡透支)总额为1.72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74.83亿元,降幅1.57%。其中信用卡透支余额为4499.0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73.45亿元。

从更长周期看,2019年至2023年,信用卡贷款总额分别为4458.81亿元、4623.09亿元、4720.77亿元、4627.88亿元和4879.73亿元,五年间信用卡贷款规模已基本停滞。

截至2024年末,民生银行信用卡贷款总额进一步降至4772.4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07.2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也下滑0.41%至10.72%。

规模承压之下,不良上升也是不争事实。2025年上半年,信用卡不良贷款总额达165.42亿元,不良率升至3.68%,较2024年末上升0.4%。

为加速风险出清,民生银行近期以“打骨折”方式批量转让信用卡不良资产。2025年3月,该行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1-5期个人信用卡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合计6.38亿元,涉及3234笔贷款、2929户借款人。

综合来看,民生银行此前在零售贷款领域的逆周期扩张策略效果未达预期。在此背景下,与山姆的合作成为其重塑信用卡业务竞争力的关键一役。能否借助山姆的中高收入客群擦亮零售高质量发展“底色”,已成为决定其信用卡业务乃至零售转型成败的“胜负手”。

新人新股东,治理新气象:股东结构深度洗牌

作为中国首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在2025年正迎来其发展历程中一场深层次的股东结构与治理格局重塑。

随着“泛海系”的彻底退出,以及立业集团、新希望系与中国长城资产等“新实力派”的相继入场,该行股东阵容逐步告别早期“草莽时代”的粗放特征,转向“专业与资本并举”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这场“旧退新进”的股权更迭,不仅标志着股东层面的洗牌,更是一次治理能力的系统性升级。自2023年第三季度首次进入前十大股东以来,截至2025年6月30日,立业集团持股比例已达4.945%,距离5%的举牌线仅一步之遥,展现出坚定的长期投资信心。

同步引入的还包括中国长城资产。截至2024年度股东大会,其持股比例已超3%,成功跻身重要股东行列,并提名副总裁郑海阳为第九届董事会非执行董事候选人。作为专业资产管理公司,长城资产的加入高度契合民生银行近年来加速不良资产处置、提升资产质量的内在需求,有望为其风险化解与资产优化提供专业支撑。

当新股东接连入局时,老股东的选择同样传递出强烈信号。作为民生银行的创始股东之一,新希望系在刘永好的带领下,于2024年将持股比例重新提升至5%以上,实现重要股东地位的回归,进一步巩固了该行在产业与金融协同方面的战略根基。

在董事会层面,民生银行已初步构建起“产业资本+专业AMC”互补的治理架构。这一由新股东格局所推动的治理升级,正为该行在战略转型、合规经营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奠定“新人新气象”的坚实基础,也打开了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新想象空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