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画家拜访德国大画家门采尔,抱怨自己画一幅画需要一天的工夫,但卖出去却要等一年的时间。门采尔建议道:请您倒过来试试,用一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兴许一天就能卖掉。”

青年画家接受了门采尔的建议后,回去改变了作画方式,认真苦练基本功,力求每一笔精彩传神,如果有败笔,就毁掉重画。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画技明显提高。当他拿出花费近一年时间画作去卖时,果然不到一天就卖掉了,而且人们纷纷称赞他的画,不久之后,这位青年画家就成了当地很有名气的画家。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没有捷径可走。长期主义才是事业成功的真正秘诀。这个故事从十九世纪流传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但就是那个青年画家的名字,无从考证。

有人猜测大概是讲门采尔自己的,因为他就是这样做的,他的代表作之一《轧钢工厂》耗时四年完成,因深刻再现工业革命场景而轰动欧洲。

原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一次毕业演讲中勉励即将毕业的清华学子,要想成功除了社会环境、机遇以及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轻易放弃的长期坚持。他推荐的《OUTLIERS》(中文名《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作者加拿大的格拉德威尔)一书中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一万小时法则”:如果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世界水平,他的练习时间通常需要超过一万小时。这本书讲了一个重要发现:“无论是小提琴还是钢琴专业的学生,他们从五岁左右开始学琴,到20岁时,那些被认为比较优秀的学生累计练习八千小时,而那些被认为将来成为音乐辅导老师的只练习了四千小时。”就是说即便拥有某项技能的潜质天赋仍需要长期坚持才可达到一定的水准。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左思十年写出《三都赋》致“洛阳纸贵”,曹雪芹“披阅十载”著《红楼梦》都与十年有关,粗略一算,如果每天三小时则十年就是约一万小时,看来古今中外成功法门还是相同的。

远的不讲,我小姨今年70有余,真正学画是从38岁开始的,至今勤耕不辍三十余载,她和我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一天不画画,就感到这天白活了。”话虽平淡,却内涵了长期主义的坚守情怀。不似我爱好颇多,却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至今一事无成,惜哉。

以时间淬炼品质

葡萄熟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