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圈里,问界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华为加持、余承东亲自下场、车型一上来就大卖,一度被称为“新势力的清北高材生”。

很多人觉得——既然问界能成,那后续的智界、享界也一定“稳了”。

结果呢?现实打脸得有点快。

华为为啥“带不动”智界和享界

因为你可能没注意到:

智界和享界两个品牌,最近半年的月均销量,还不到1万台,离“爆款”两个字差得远。

都是华为智选阵营,为什么命运却完全不同?

到底是车型定位的问题,还是“华为光环”不再灵验了?

关于这点,可能很多人都搞错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华为为啥“带不动”智界和享界

因为提到智界、享界销量上不去,大家往往会觉得:

那是因为合作车企不给力,所以影响了智界、享界的销量;

再加上它们的车型数量本来就少,产品线不成体系,那就更加雪上加霜了!

甚至有人觉得:

只要换个更配合的伙伴,比如“第二个赛力斯”,华为肯定还能再造一个爆款。

听起来挺有说服力的,但很可惜——现实,并没这么简单。

因为去回顾“问界”的成功就会发现:

是先有了“理想汽车”的成功,摸着理想过河,问界才有的基础销量。

华为为啥“带不动”智界和享界

说白了,问界直接对标理想L系列——无论是产品定位、价格区间,还是空间布局、功能侧重点,几乎都是一套模版。

再加上华为在智能座舱、智驾这块的强势介入,直接构成了“理想思路+华为能力”的组合拳,自然能打。

但放到享界、智界上面,情况就不一样了。

华为为啥“带不动”智界和享界

一方面,它们不能直接做问界那样的车型。

否则,那就不是“良性发展”,而是直接内斗了。

说白了,问界已经把“25万级以上SUV 家用市场”占住了。

享界和智界如果再来一个一样的,那就不是打友商了,而是抢自家兄弟的饭碗。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发现智界主打轿车、享界主打中大型行政风——

因为它们都刻意避开了,问界的主力产品区间。

华为为啥“带不动”智界和享界

但问题也来了——这些被分配到的细分市场,本身就没那么好打。

比如智界S7,入局的是纯电轿车领域,一上来就要和极氪001、特斯拉Model 3抢市场。

而享界S9这类行政级大车,又贵、又重、又挑用户,面向的消费群体本来就非常小众。

一边要错位竞争不踩线,一边又得独立做销量,这注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再加上纯电领域的壁垒很高,很难走“复制理想”那条路,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华为为啥“带不动”智界和享界

当然,鸿蒙智行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也相继推出了智界r7、享界 s9的增程版,以调整策略。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旧要考虑和“问界”的错位问题,家用的不是很纯粹。

结果就是,销量不上不下的,不像问界的数据这么稳定。

华为为啥“带不动”智界和享界

另一方面,就是华为的影响力,不足以同时支持这么多品牌的发展。

说白了,很多人当初买问界,根本不是冲着赛力斯去的,甚至连“赛力斯”仨字都没听说过。

他们买的是啥?

是华为的背书,是“余承东站台”的安全感,是“华为出品”的信任加成。

因为在很多消费者心里,问界就等于是“华为亲儿子”——不是合作开发,而是亲手做出来的。

但问题是,你总不能每台车,都让华为当“亲儿子”吧?

说到底,享界、智界虽然也挂着“鸿蒙智行”的名头,但消费者的感知很明显:

你品牌太新、车型太少,宣传强度也差远了。

华为为啥“带不动”智界和享界

简单粗暴一点说,就是:“我并不认为这些都是华为,我只认问界”。

这就好比,荣耀、华为、鼎桥,曲线意义上都可以算华为手机。

但大家会很认可荣耀、鼎桥手机,觉得这些品牌和华为一模一样吗?

肯定不会!

再加上传播资源、智驾优先权、研发投入,确实还是偏向问界的。

久而久之,这种“核心资源向内倾斜”的格局,就决定了——问界注定更吃香,其他品牌只能靠边站。

哪怕华为再努力,也很难让用户“平均信任”多个品牌,尤其在品牌心智还没建立起来的阶段。

华为为啥“带不动”智界和享界


总的来看就是:

问界像是华为亲手扶大的孩子,有光环、有资源、有定位;

而智界、享界,更像是家里突然多出来的“远方亲戚”,想得到同样的待遇,却发现自己还得靠自己熬。

说到底,车不是光靠技术堆出来的,用户信任、品牌归属感、市场空间缺一不可。

也许未来,智界和享界能熬出来,但眼下,它们确实还站在起跑线外,看着“问界的背影”,追得有点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