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食品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但是如今的旺旺已经不再有当年的辉煌了。
旺旺在巅峰时期总市值超过了1700亿港元,如今的市值缩水到了625亿港元,市值蒸发超1100亿港元。
旺旺1992年进入大陆市场以来,凭借旺仔牛奶、雪饼、仙贝等经典产品,成为了几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
但是现在即便推出多款高端零食尝试自救,也未能挽回消费者的青睐。曾经的国民品牌为什么会陷入“老百姓不买账”的困境?
旺旺食品1962年在台湾起步,前身是宜兰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最初是以农产品罐头为主,在台湾的食品市场竞争中没有丝毫的存在感。
1976年,22岁的蔡衍明接手这家濒临破产的工厂,成为当时台湾最年轻的食品企业负责人。
初掌企业的蔡衍明曾尝试推出“浪味鱿鱼丝”,却因口味不符市场、渠道铺设不足彻底失败,让本就拮据的工厂雪上加霜。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日本的米果产业,发现这种口感酥脆、便于储存的零食在台湾的食品市场是空白的。
1978年,蔡衍明远赴日本,向米果大师甄继座拜师学艺,花费两年时间掌握核心技术,同时将品牌命名为“旺旺”,取“兴旺发达”之意。
1983年通过与日本岩冢合作切入米果市场,旺旺带着首款产品“旺旺仙贝”正式进军台湾市场并迅速崛起。
而标志性的“旺仔”形象,那个圆头圆脑的男孩、标志性的腮红与笑容,既讨喜又充满亲和力,成为品牌最直观的记忆符号。
1992年正式进军中国大陆,在湖南设厂,成为首批进入大陆的台湾食品。
旺旺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密集投放广告,“你旺我旺大家旺”的口号、“三年六班李子明”的经典剧情,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1996年,旺仔牛奶推出,这款采用复原乳工艺、口感香甜的乳制品,精准抓住儿童对“甜”的偏好,配合“再看就把你喝掉”的魔性台词,迅速成为爆款,当年便为旺旺带来2.5亿元销售额。
旺旺采取“地毯式覆盖”策略,一方面与大型商超合作,占据核心货架。另一方面深入下沉市场,通过“送旺下乡”计划,将产品铺到县城、乡镇的小卖部,甚至偏远地区的杂货铺。
到2007年,旺旺在大陆已拥有308家营业所、超1.5万名经销商,产品覆盖98%以上的县级市场,米果类产品占有率超过70%,乳品饮料类收入占比突破40%。
1996年,旺旺在新加坡上市;2008年,又在香港主板挂牌,成为横跨两岸三地的食品巨头。
随着大陆食品市场竞争加剧,旺旺开始尝试“跳出零食做产业”,开启多元化布局。
2004年,旺旺投资建设长沙旺旺医院,跨界医疗领域;2006年,在上海打造神旺大酒店,涉足高端酒店业。
此后又陆续进入房地产、保险、养老等领域,试图构建“食品+多元产业”的集团生态。
然而,非核心业务的扩张分散了企业资源与精力,主业创新逐渐滞后。
2013年后,人们对健康意识增强了,大陆消费市场进入“健康化”转型期,消费者开始关注低糖、低脂、天然成分。
而旺旺的核心产品仍停留在“高糖、高热量”的传统定位,旺仔牛奶含糖量较高,雪饼、仙贝的油炸工艺也逐渐不符合健康需求,面临着有机奶、益生菌酸奶等新品的竞争。
同时,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电商零食品牌崛起,抢走年轻消费者,元气森林等新锐饮料品牌以“无糖”概念分流市场份额。
现在的零食越来越多,花样也越来越多,而旺旺的产品老化问题比较突出,像旺仔牛奶、旺旺仙贝、雪饼等核心产品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产品口味和形式上没有重大的突破。
而旺旺推出的新品大多没有跳出传统框架,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新鲜感的需求,旺旺的市场优势逐渐被稀释。
2014-2018年,旺旺营收连续三年下滑,18-25岁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不足40%,“品牌老化”“产品过时”的质疑声越来越大,曾经的国民品牌首次面临增长困局。
过去旺旺依靠传统批发在商超、便利店等地方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如今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渠道崛起,成为消费主战场,旺旺却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
对此旺旺补上了“线上短板”,加大在抖音、淘宝直播等平台的投入,2023年线上营收占比提升至18%。
Z世代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更注重高颜值包装、情绪价值、极致性价比等。
而旺旺的品牌故事和营销方式还是比较多地停留在旧时代,虽然通过怀旧营销能吸引一些流量,但是缺乏后续的产品创新和体验升级,难以获得年轻消费者的长期认可。
面对困境,旺旺启动“年轻化+健康化”双轮驱动战略,开启“二次创业”。
旺旺推出了定位控体人群的“FixXBody”系列,涵盖低GI饼干、低脂荞麦面。升级旺仔牛奶配方,推出0糖版、乳铁蛋白版,迎合健康需求。
还与明星厨师联名推出“皇家惠灵顿牛排味玉米球”,试水高端零食赛道。
然而这些高端产品并未形成气候。一方面,高端线与大众线价格差异过大,超出普通消费者心理预期,却未能建立起匹配价格的品牌溢价认知。
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多停留在“升级改良”层面,既没有像元气森林那样以“无糖”概念精准切中健康痛点,也缺乏引发社交传播的情绪价值,最终沦为货架上的“陪衬”。
2024财年数据显示,旺旺乳品及饮料类收入占比仍达51.5%,九成依赖旺仔牛奶,高端零食未能撑起第二增长曲线。
旺旺食品1100亿市值蒸发不是偶然,而是产品、渠道、战略多重失误的必然结果。旺旺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传统消费品牌在时代变革中的典型缩影。
当健康成为刚需、渠道重构规则、情绪价值决定溢价,再强大的品牌积淀也救不了脱离市场的产品。
现在海外市场成为了旺旺的新增长点,2025年计划进军日本、中东等13个国家和地区,将“旺仔”形象推向全球,不过目前中国旺旺超过90%的收益及业务依旧是在中国。
旺旺以60年产业链根基与全球化布局稳居休闲食品龙头,尽管面临健康转型压力及营销合规挑战。
但是深入国民情感的旺旺在2025年中国食品工业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未来需在年轻化创新与合规管理间寻求更精准平衡。
素材来源:
2024-06-27 20:04·华夏时报休闲食品拖后腿!“迷茫”的中国旺旺:情怀已远继续寻找爆款
2025-04-03 10:36·蓝鲸新闻90后为啥不再给孩子喝旺旺?
2025-06-26 16:43·和讯网旺仔的“中年危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