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以为是原子弹终结了战争。但让日本天皇最终绝望的,却是一份来自莫斯科的文件,一张纸比两座被摧毁的城市份量更重。
那份文件不是谈判书,也不是最后通牒。它是一道来自背后,无法防御的致命攻击。
时间回到1945年8月9日凌晨,东京。日本外务省收到了一封从莫斯科发来的加密电报。这封电报被火速送进了皇宫地下的御文库防空洞。
天皇裕仁看完了电报上的内容。他沉默了很久,然后说了一句话。
“是我的判断失误,连累了大家。”
这份电报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它的威力,在天皇眼里,似乎超过了三天前落在广岛的那颗原子弹?
要明白这份电报的份量,必须先看看日本当时最后的希望在哪里。几个星期以来,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尚武,一直在莫斯科做着一件事情。他几乎是在乞求,希望能见到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
佐藤的任务很简单,就是通过苏联,来调停战争。他想为日本争取一个有条件的和平,一个能保住天皇制度的结局。
克里姆林宫的回应非常奇怪。他们不见面,也不拒绝。他们只是让佐藤一直等着。在莫斯科闷热的七月,佐藤等来的只有漫长的沉默。
日本高层将这种沉默,错误地理解为一种机会。他们觉得苏联正在观望,正在考虑扮演调停人的角色。
这种判断,是致命的。
就在佐藤在莫斯科的走廊里焦急等待的时候,另一件规模庞大的事情正在发生。在广阔的西伯利亚铁路上,无数列火车正在日夜不停地向东行驶。
车上装满了苏联红军的士兵,还有他们从未在欧洲战场之外大规模使用过的武器。
T-34坦克、重型火炮,还有“喀秋莎”火箭炮。
这些钢铁和士兵的目的地只有一个:远东。苏联根本没有在考虑调停。他们是在为一场突袭做最后的准备。
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消息传到东京,日本内阁受到了巨大的惊吓。军方的强硬派并没有因此动摇。
他们还在坚持一个计划。
“本土决战”。
他们的想法是,把美军拖入日本本土的登陆战。他们相信,只要能给美军造成巨大的伤亡,就能换来谈判的筹码。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也被命令在牡丹江、长春一线构筑永久性的防御工事,准备长期抵抗。
所有这些计划,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
只要能拖到秋天,苏联就会为了自身在远东的利益,出面调停。
他们把最后的赌注,压在了莫斯科的身上。
现在,我们再回到8月8日深夜11点的克里姆林宫。佐藤大使终于被紧急召见。这一次,他见到了莫洛托夫。
莫洛托夫没有一句废话。他直接向佐藤宣读了一份声明。
“自1945年8月9日零时起,苏联将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佐藤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写道,那一刻,他听见了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感觉就像火车要脱轨一样。他冲回大使馆,用最快的速度发出了那封加密电报。
这就是天皇在防空洞里看到的那份文件。
它宣告了日本最后一个战略幻想的彻底破灭。调停人不但没有出现,反而变成了敌人。日本被完全孤立了。
就在天皇看完文件,说出那句“判断失误”的时候。苏联的进攻,已经开始了。
三个方面军,超过一百五十万的苏联红军,从三个方向同时跨过了中苏边境。苏联的坦克集群,像山洪一样冲向了关东军的阵地。
号称“皇军之花”的七十万关杜军,几乎在一瞬间就被打垮了。
他们的铁路被切断,机场被摧毁,指挥部和前线部队的联系很快就中断了。苏联装甲部队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分割了日军的防御体系。
长春、齐齐哈尔这样的大城市,在几天之内就丢失了。
一名关东军的少将,在日记里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这不是进攻,这是山崩。”
就在苏军发动进攻的几个小时后,8月9日当天上午,美国的第二颗原子弹落在了长崎。
但是在东京的那个地下防空洞里,这件事带来的震撼,已经被另一件更恐惧的事情所掩盖。对日本最高层的决策者来说,再多一颗原子弹,再多死几十万平民,这个威胁,已经比不上苏联红军了。
为什么?
因为原子弹摧毁的是城市,而苏联红军的目标,是日本的国体。
他们害怕苏联人打过松花江,占领整个东北和朝鲜半岛,然后直接渡海,登陆北海道。
如果那样的局面发生,日本将被南北分割。一部分由美军占领,另一部分由苏军占领。到那个时候,天皇制度还能不能存在,就不再是东京或华盛顿能决定的了。决定权,将落到莫斯科的手里。
这是日本统治集团绝对无法接受的。
8月9日深夜,日本的御前会议在皇宫地下防空洞召开。里面吵翻了天。
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等军方代表,仍然坚持要进行本土决战,和盟军拼到底。他们认为,投降是奇耻大辱。
苏联参战这个事实,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上。所有的争论,都显得苍白无力。
过去,他们可以不在乎平民的死亡,可以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大和魂”上。可现在,他们必须面对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如果不立刻结束战争,日本这个国家,可能就要被彻底肢解了。
8月10日凌晨,争论还在继续。但天皇裕仁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他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即便如此,军中的一些少壮派军官还是无法接受。他们策划了一场政变,试图抢走天皇已经录好的投降诏书,阻止其公之于众。
这场被称为“宫城事变”的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了。策划政变的军官,有的自杀,有的被捕。陆军大臣阿南惟几,也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夜,切腹自尽。
这些最后的抵抗,没有改变任何事情。
8月15日中午12点。全日本的收音机里,准时播放了天皇的录音,也就是后来的《终战诏书》。
大部分普通民众其实听不懂里面那些复杂的文言措辞。当天皇用一种疲惫且带着哭腔的声音,念出那句“忍受那不能忍受的痛苦”时,所有人都明白了。
那个疯狂的军国主义的梦,碎了。
战争结束后,关于是什么最终导致了日本投降,一直存在两种说法。
美国大力宣传两颗原子弹的决定性作用。这既能为他们轰炸平民的行为提供某种道义上的解释,也能向全世界,特别是向苏联,展示他们独一无二的军事力量。
苏联则强调他们出兵东北的战果。他们用“十日之内消灭关东军”的例子,来证明自己才是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是,这两件事是紧密相连的。
如果没有原子弹,美国政府很难向国内民众解释,为什么在拥有这种武器的情况下,还要付出几十万士兵的生命去登陆日本。
但如果没有苏联出兵,日本的军方很可能还会继续坚持“本土决战”的幻想,战争还会拖延下去。
真正给予日本统治集团致命一击的,确实是克里姆林宫送来的那份冰冷的宣战书。它打碎了日本最后的外交指望,并展现了一个比原子弹更可怕的前景:国家被分裂,国体被颠覆。
多年以后,一位名叫高桥晃一的历史教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
决定投降的,不是炸弹爆炸的声音,而是文件放到桌子上的声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