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池体系中,为何只有中国大规模押注磷酸铁锂电池?若磷酸铁锂真的优质,为何很多高端车型不选它,反而选用三元锂电池?

全球仅中国押注磷酸铁锂! 不是三元锂不好, 而是中国选了最适合的路

1996年,John B.Goodenough教授团队首次报道了磷酸铁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可行性。他们发现,具有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电池,具备较高的热稳定性、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不会像当时常见的钴酸锂那样在高温下易分解。

全球仅中国押注磷酸铁锂! 不是三元锂不好, 而是中国选了最适合的路

且其主要原料为铁和磷,供应稳定、价格低廉,可显著降低电池生产成本。

磷酸铁锂还不含毒性材料,清洁环保无污染,特性近乎完美。但它有一个“小小”的缺点——能量密度过低,用它制造的电池难以支撑车辆正常行驶,因此对磷酸铁锂的研究被搁置。

转眼进入21世纪,全球都在大力研发新能源车。当时日本专注“氢能源”,欧美则主要研究三元锂电池。

但对中国而言,这两条路线或许都不是最优选择:

  • 氢能源领域,日本在最易实现的技术上设置了全部专利壁垒,仅留下氢燃料运输、存储等难度较高的技术方向;
  • 三元锂电池需要钴和镍,这些原料主要来自非洲和印尼,长期被美西方控制,获取难度较大。

前路未明,中国开始在多条技术路线中探索,逐渐发现磷酸铁锂似乎很适合自身情况。

一方面,磷酸铁锂的原材料(尤其是磷矿)中国本土就有储备;

全球仅中国押注磷酸铁锂! 不是三元锂不好, 而是中国选了最适合的路

另一方面,磷酸铁锂在部分应用场景中确实能满足需求,例如公共交通领域。

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低的缺点,可被公交车包容——无非是降低行驶速度、增加充电频次。同时,公交车体积大,可搭载更大容量的电池包。而它的安全性,却是一大显著优势。

因此,北京奥运会前后,我国开始将锂电池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并逐步推广包括磷酸铁锂在内的化学体系,验证了其安全性与实用性。

2010年,相关部门再次调整策略,明确提出“以公共领域用车为突破口,逐步带动新能源车私人消费市场”的方针。这一策略成效显著,公共领域用车具备以下优势:

  • 集中管理,便于配套建设充电设施;
  • 采购规模可观,能有效拉动产业链发展;
  • 实际运营效果有目共睹,本身就是最佳宣传。

2016年后,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台,我国推出大量利好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包括贷款补贴、税收优惠、产业链投资等措施,并全方位支持关键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

截至2024年,磷酸铁锂电池已占据全球EV电池市场容量的40%,且这一占比仍在快速上升。在工业机器等领域,磷酸铁锂电池也正逐步投入使用。而我国在全球磷酸铁锂产能中的占比,更是高达98%以上。

问题随之而来:这是否意味着磷酸铁锂是“便宜安全的次优路线”,三元锂电池才是未来方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磷酸铁锂与三元锂电池从未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前者胜在安全、寿命长、成本低,更适合大众化、规模化车型;后者则在追求高能量密度、超长续航的高端车型中仍有市场。

全球仅中国押注磷酸铁锂! 不是三元锂不好, 而是中国选了最适合的路

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一个追求安全与成本控制,一个追求动力与续航能力。

但在技术演进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路线不会永远分道扬镳,而是会通过各类“工程补丁”逐渐靠近。例如,磷酸铁锂可通过掺杂锰、提升快充技术、采用“刀片电池”结构,补齐能量密度短板;三元锂电池也在探索降低成本、提升安全性的方法。

这一过程,与LCD和OLED、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的技术演进极为相似——原本界限分明的路线,最终会在市场中逐渐重叠,甚至共存。因此,真正决定技术路线胜负的,不是灵机一动的选择、单一材料的突破或某个公式的创新,而是谁能在产业化的长期竞争中,将技术路线做得更扎实、更可持续。

目前,中国的EV电池生产已覆盖上下游全产业链与全部化学种类,在这场长跑中,我们正处于领先位置。

#热点##时事热点头条说##科技##科普##中国##上头条 聊热点##涨知识##电池##汽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