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叫什么名字?”时隔近八个月,再次面对医生的这一问题,82岁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杨铜脱口而出名字,在场的人发出了惊喜的赞叹。

这是不久前杨岚带父亲去复诊时的一幕。去年9月21日术前问诊,杨铜还想不起来自己的名字、年龄以及有几个孩子。此次复诊,他有意识拿小纸条记下医生的名字与电话。“说明他内心知道自己生过病,有人帮他解决病痛,他心怀感恩。”杨岚分析道。

她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直言,毫不犹豫带父亲做这个手术。因为她觉得,“一个人没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痛苦的。爸爸是自发捐赠遗体的人,一定不希望自己像行尸走肉一样。”(注:今年5月12日,杨岚母亲翻出伴侣落款时间为2015年的捐赠遗体证书,“自愿在逝世后把遗体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

虽然术后效果有一定波动,甚至有过“螺旋式下降”,杨岚没有放弃,继续日复一日贴身照护父亲。变化在陆续发生。术后第51天,父亲能睡整觉了;第63天,能大小便自理;第103天起,开始每天打篮球……

“三分靠手术,七分靠家属照护”,这是杨岚贴身照护的心得。在她看来,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人的照顾与护理甚至比手术和药物更重要。“爱才是唤醒阿尔茨海默病的最后一道屏障。”

阿尔茨海默症手术会带来奇迹吗

杨岚和父亲。图/受访者提供

【1】尊严

为父亲保住尊严,是杨岚的“终极目标”。去年9月,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四年多后,杨铜的病情进展到中重度阶段,不认识家人、大小便失禁,晚上频繁起夜,一家人都休息不好。

9月19日,发小的一通电话让杨岚得知,在遵义可以通过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次日,她从工作地广州回到老家贵州。

20日下午,杨岚父亲在杨岚母亲陪伴下外出,看到女儿却已不认识,露出了一种对陌生人才有的不失礼貌的微笑。

“我赶回家中,就是为了尽快手术缓解病情。”杨岚到家的次日,恰好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9月21日,她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带父亲到了贵州省遵义市某医院,做术前问诊与检查,准备入院。

“如果手术能有一线机会,哪怕还不成熟,我都愿意去试一下。”杨岚清楚地记得,手术安排在9月30日,那是她记录父亲术后变化的起点。

做完手术48小时内,杨铜能认出女儿,但回家一周后就不再认得,“最近(他)不知道有一个女儿”,杨岚在今年3月5日发的视频里说道。

术后三天,杨铜可以生活半自理,早上醒来后第一句话是“我要刷牙”。此前,他已一年多没有主动刷牙。

但好转迹象持续时间不长。术后一周左右,杨铜又回到了术前状态,“中间还出现了螺旋式下降(重症)”。不过杨岚相信医生,没有放弃,继续日复一日贴身照护父亲。

转折出现在术后第51天,杨铜终于能睡整觉了。他当天晚上十点休息,一觉睡到天亮。杨岚母亲感慨道:“多么希望这是日常啊。”杨岚将这个特殊的节点形容为“奇迹的开始”。

变化在持续发生。术后第63天,杨铜恢复了大小便自理;第100天,他在女儿的鼓励下,拿着花洒自己淋浴;第103天,他开始打篮球。

阿尔茨海默症手术会带来奇迹吗

杨铜打篮球。图/受访者提供

“这是场景激发记忆的开始。”杨岚回忆,年轻时父亲在学校当教师,经常打比赛,因此形成了肌肉记忆。术后第103天,父亲看到外孙在打篮球但总投不进,便脱下外套上场教外孙打。

至今三个多月,杨铜每天都打篮球,皮肤因长期暴露于室外晒得比以前更黑。不过杨岚认为,父亲目前的身体状态非常好,“打篮球救了他半条命”。

【2】生活教练

在照护的过程中,杨岚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爸爸的生活教练”。她目睹父亲患病后,尊严被一点点夺去,每天都承受着打击,但不愿让亲人知道,所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小黑屋”里。

杨岚所做的,是不停将父亲从“小黑屋”里拉出来,让他晒太阳、打篮球、打麻将、写书法、做家务……总之,她有意识地给父亲找事情做,引导他回归日常生活,试图让他感受到“我还活着”。

阿尔茨海默症手术会带来奇迹吗

父亲认真摘豆角20分钟,杨岚感到“不可思议”。图/@神仙爸爸抗击阿尔茨海默病

父亲洗澡时,杨岚把热水打开,让他拿着花洒自己淋浴,然后把关键地方给他洗干净,最后拿出衣服,让他自己擦干、穿衣;看到父亲在叠衣服时,杨岚本准备叫他吃早餐,却不忍心打扰,做家务也是帮助他训练和恢复认知的一种方式。

此外,手术后的杨铜,还记起了如何打麻将,捡起了这项术前因遗忘而被搁置两个月的休闲活动。

杨岚始终认为,麻将只是让父亲心情愉悦的一种方式,输赢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要打击他的积极性。同样的道理,对于父亲写书法的爱好,不论他写得好坏,杨岚坚持让父亲写。

阿尔茨海默症手术会带来奇迹吗

杨岚父亲写书法。图/受访者提供

“要鼓励和表扬他,引导他回到生活、有自信。”另一个相关细节是,杨岚此前交物业管理费时,物业向她赠送纸巾。她提前跟物业沟通好,“你送给我爸爸,跟他握个手”。

不过在她眼中,虽然父亲相比此前有所改善,但目前仍处于生活半自理状态,依然要贴身照护,只是照护难度有所减少。

曾经看着父亲反复按开关、依旧未亮时,杨岚感觉心疼。眼前的各种数据线交织得密密麻麻,也像父亲眼中混乱的世界。尽管如此,她等到父亲来回尝试5分钟后,才一边把连接总电源的插头插入插座,一边耐心地说:“爸爸你看,插这个。”

阿尔茨海默症手术会带来奇迹吗

杨岚父亲摸索开关试图让小灯亮,但未果。图/@神仙爸爸抗击阿尔茨海默病

每当遇到这种情形,作为“生活教练”的杨岚不会第一时间指正父亲,“需要他慢慢消化一下,然后我才在合适的时候出现。”

一路摸索至今,杨岚已深谙护理经验。她深有体会的一点是,对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能一味纠正常人眼中的“错误”,而要试图理解和对话。“他的认知在另一个空间里。如果你能理解他那个空间,就可以跟他对话、引导他,让他每天像个人一样活着。”

像这样,杨岚将父亲术后每一天的变化拍摄记录下来,发在社交账号上,俨然成为一本云端护理日记。截至发稿,她已经更新到术后第229天。

视频发出后,一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看到了在她悉心护理下老人的变化,给她私信或评论咨询。为便于交流,杨岚在全网多个平台都建立了患者家属交流群。其称,目前各平台的群成员,共1万多人。

同时,为实时解答网友的疑惑,每当父亲睡觉或者打篮球的时候,她会开直播跟家属们互动,“希望帮到更多的阿尔茨海默病家属,希望这些患者能像爸爸一样”。

【3】争议

像杨岚父亲一样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中国有近1000万人。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此规模的家庭,以及其所承受的医疗、照料和经济负担。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其中部分家庭的真实写照。尤其对于中重度患者而言,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是家属们共同的心愿。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的出现,给患者及其照护者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正如杨岚所称,手术后,“我爸爸大小便自理,尊严守住了;晚上能睡整觉,我们全家人都轻松了。”

公开资料显示,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英文缩写为LVA)是一种创新的显微外科手术,由浙江省人民医院手外科原主任、杭州求是医院院长谢庆平首创,最初用于治疗淋巴水肿,后来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该手术通过在颈部建立淋巴管与静脉之间的吻合,改善大脑淋巴液的引流,减轻大脑内毒素和废物的积累,从而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手术的患者,术后双侧颈部各有一道疤痕。

阿尔茨海默症手术会带来奇迹吗

廖建明团队所做手术患者,一侧颈部的疤痕。图/受访者提供

不过,该手术目前在医学界仍面临着一些争议,手术效果、机制与临床证据等都是争议焦点。

综合公开报道、患者家属记录与反馈,LVA手术在不同的医院和不同的患者身上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患者存在术后短期内效果明显,后期会出现波动甚至反弹的情况。

对此,该术式的首创者谢庆平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表示,相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状况,对于LVA手术目前存在的不同医院的治疗效果差异争议,要客观看待。它有希望改善部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状态,减缓病人的病情进程,减轻病人家属的痛苦。

至于部分患者的术后反弹,他指出,这并非手术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个体化现象,由患者个性、手术医生技术水平、手术方式的差异等多因素引起。

廖建明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阿尔茨海默病外科诊疗MDT团队核心成员,他所在团队的手术对象主要为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自今年初至今,已完成七八例手术。

他告诉记者,从目前的病例看,做完手术的前几日,认知功能改善尤其明显,但此后一两周,认知功能似乎又回到了术前。

其中,一位安徽的患者做完手术后,家属随访及时,每隔几日就发消息同步最新情况。术后第4天、第7天、第10天、第20天、第30天……从家属反馈看,患者术后的情绪逐渐稳定,脾气暴躁越来越少,睡眠质量也在逐步改善。

不过,另一位50多岁就发病、至今已十几年的患者,术后效果未达到预期。提到效果为何因人而异时,廖建明坦言,目前仍无法确定。

“在尚未形成定论的情况下,大型医院可能会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伦理审批更难。”谈及为何现在一些大型医院所做的LVA手术病例更少时,廖建明称。

以其所在医院为例,他所在团队去年6月就参加了首届“颈部LVA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但真正实施手术已经是今年1月。其间,“伦理审批走了很长一段路”。

实际上,临床证据不足,是LVA手术尚未得到广泛承认的原因之一。“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因此没有切实可靠的证据来证明(其效果)。”廖建明介绍。

此外,随访周期是否充足、过程是否规范,同样值得关注。他指出,现阶段所有手术的病人,随访周期没有想象中长,大部分不到一年。尤其县级医疗机构,在基层工作繁忙、人力欠缺的情况下,有没有进行术前准确评估、术后规范化随访,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自今年1月1日开展首例至今,廖建明所在团队每个月做一两例左右。这一过程中,部分患者因不适合手术而作罢。一些轻症的患者到门诊咨询时,廖建明会将手术的实际情况如实告知病人家属,使其了解到比网络上更全面、更真实的信息。

从公开信息看,如今全国各医院开展LVA手术如火如荼。一位关注LVA手术的人士根据公开资料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5月8日,中国已有31个省市、特别行政区的315家医院开展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

九派新闻注意到,相关统计表格中,除三甲医院外,不乏一些市级乃至县级医院,各医院开展首例的时间多自去年9月起。从数量看,少则个位数,多则上百例。

“目前认为LVA手术还处于探索阶段。”结合该手术现状,廖建明提醒,如果患者或其家属有手术意愿,最好选择专业的诊疗机构,先到神经内科进行规范诊疗。如果确实口服药物无效,再考虑手术。

他始终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在神经内科的专业范畴内。即使他本人所在的神经外科,也只是神经内科的辅助。神经内科有规范、专业的诊疗资质,能正确进行认知功能评分。

九派新闻记者 胡冰月

编辑 万璇 肖洁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