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午后,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里,一位年仅29岁的外卖骑手在送完餐后突然昏倒,体温高达42℃,最终被确诊为重症热射病。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一项震撼的数据揭示了真相:在北京协和医院对378名热射病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中,有高达82%的患者在发病前并没有剧烈运动,也没有在户外暴晒超1小时!
这意味着,热射病已经不是“军训学生”“工地工人”才会得的病,它正悄无声息地逼近我们每一个人——办公室白领、居家老人、甚至是空调房里的孩子。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378个病例中,有4个惊人共性,它们颠覆了我们对“防暑”的常识认知——
共性一:80%患者长期处于“亚健康脱水状态”
并非剧烈出汗脱水,而是“慢性缺水”。这些患者大多日常喝水不足、饮食偏咸、爱喝咖啡或含糖饮料。身体早已处于隐性“干旱”,但自己浑然不觉。一位患有轻度肾功能异常的中年男士,仅因午后打了场羽毛球,便突发意识障碍,被紧急送医。
共性二:超过60%患者曾长期服用干扰体温调节的药物或保健品
部分药物或保健品会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对温度的感知,比如某些抗抑郁药、镇静剂、甚至是部分“提高免疫力”的口服制剂。这类人群即使身处高温环境,也不易出汗或感知不适,而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信号。
共性三:超过45%的重症患者发病环境居然是——空调房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临床医生已多次遇到:患者长时间在封闭空调环境中,汗液蒸发被抑制,空气干燥带走水分,体温调节机制被“麻痹”。一位退休教师在午睡醒来后突然意识模糊,就是典型案例。
共性四:近70%患者在发病前1周内经历过“情绪高压”
焦虑、愤怒、失眠,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得排汗、心率、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在高温环境下,这种内耗更易让身体“崩盘”。热射病不仅是生理问题,更是心理与生理的共谋。
热射病不是“中暑加重版”,而是一种致命“中枢崩溃”
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就是中暑严重点,但从医学角度,热射病是一种高温引发的“中枢调节失控”综合征,本质上是体温调节系统的全面失灵。
高温会让人体的下丘脑温控中枢紊乱,导致核心体温快速飙升。当体温超过40℃,细胞蛋白开始变性,器官功能迅速衰竭。而热射病的死亡率,甚至高于某些急性心梗类型。
北京协和的研究显示,进入ICU的热射病患者,死亡率高达32.4%。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冷酷的数据。
“多喝水”能防热射病?这个误区害了不少人
在门诊中,我常听到病人说:“医生,我每天喝八杯水,怎么还中暑?”防暑不是喝水多少的问题,而是喝水的“时机+质量”问题。
引用一项发表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的研究表明:超过60%的热射病患者体液电解质紊乱,单纯补水反而加重问题。
尤其是含糖饮料、冰镇茶水,不仅不能补充流失的钠钾离子,反而刺激胃肠,抑制排汗。正确的做法是少量多次、适量补充盐分、避免冰饮暴冲。
那些你没意识到的“高危场景”,才是最致命的陷阱
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只发生在烈日之下,其实我们临床发现,最危险的往往是那些“不热但闷”的环境:
· 厨房:长时间炖煮、封闭空间、湿度高,热量无法有效散发
· 车内:哪怕只是在车上坐了10分钟,不通风、玻璃反射热效应极强
· 办公室:空调直吹、空气干燥、长时间坐着不动,体温调节机制迟钝
· 夜间卧室:不开窗换气、盖厚被子、没有空调,体内热量滞留
我曾收治过一位年轻女性,在室内直播5小时期间几乎未饮水,结束后突感头晕恶心,被确诊为热射病前期。
不是每个人都一样——不同人群的防暑策略要“分层”
1. 老年人:汗腺退化、血管弹性下降,对高温反应迟钝,应增加环境通风,重点监测体温和精神状态
2. 婴幼儿:体表面积大、散热效率低,切忌包裹过多,保持室温在26℃左右
3.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流调节能力差,不宜骤冷骤热转换环境,避免温差刺激
4. 户外工作者:建议使用“番茄钟”工作法——每40分钟休息10分钟,并定时补液+测汗量自检
从“未病”开始的预防,才是真正的防护
我们习惯等到“头晕、乏力”时才重视防暑,其实从医学角度,热射病有明确的“前兆信号”:
· 胸闷、心跳加快但无明显运动
· 皮肤持续干燥、无汗
· 精神状态异常、烦躁、反应迟钝
这些信号的出现,说明体温调节系统已开始“报警”。此时应立刻停止活动、转入通风环境、补充含电解质水分。
一个真实案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一位患有轻度高血压的快递员,连续工作8小时后出现呕吐、意识模糊,送到时体温已超41℃,虽经全力救治,仍遗留了轻度认知障碍。他的家人事后说,他一直以为“中暑就是喝点水躺会儿”,真相却远比想象残酷。
我们终将在高温中学会低声生活
热射病不是一个“夏天小毛病”,它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危机信号。当代都市人在追求效率、快节奏、舒适环境的同时,忘记了自己依旧是“需要汗水调节体温的动物”。
作为医生,我越来越相信——预防热射病,靠的不是冷气,而是“人对自身状态的觉察”。在这个夏天,请你不止关注温度,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
你是否也曾在闷热的午后感到头昏脑涨、心跳莫名加速?你是否也习惯在空调房里“干坐”几个小时不喝水?欢迎留言分享你的“中暑瞬间”,也许你的故事,能提醒更多人远离热射病的陷阱。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热射病病例分析报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年第32卷第9期中国公共卫生2022年第38卷第4期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高温健康风险提示手册(2023)》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