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知道毛泽东不是一般人,早在别人还没看懂的时候,他已经下了判断:“这人要是活下去,能翻天。”这话不是酒后胡扯,是一个老教育家在命悬一线时为了救一个学生,说出的真话。

毛泽东当年初中刚入湖南省立一中,符定一是校长。

那时候湖南不少人认识符定一,号称“教育界的定海神针”,岳麓书院出来的,做过湖南教育总会的头。

他看人从来不靠关系,全凭文章和人品。

一天,他翻学生作文,看到一篇《论救国之道》,笔锋犀利,格局不小。

他当即叫来毛泽东,没客套,也不绕弯,直接当面出题:“再写一篇,还是这个题。”毛泽东没推辞,提笔就写。

他最先发现毛泽东的才华,曾预言:这是一个可能改变中国未来的人

不到两个时辰,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摆在了他桌上。

符定一看完,没说别的,只拍了拍毛的肩膀,把自己珍藏的《御批通鉴辑览》送了出去,那套书他看了十多年,平时谁借都不肯。

他说:“你以后就是我的学生了。”从那天起,毛泽东在学校的日子,处处都能看到符定一的影子。

图书馆、藏书室、课外讲座、书单推荐,符定一都亲自操办。

有时候外面下大雨,毛泽东一个人窝在图书馆里看书,符定一就让管理员多泡壶茶,别打扰他。

半年后,毛泽东要去第一师范,学费有点紧,符定一私下掏了钱。

他最先发现毛泽东的才华,曾预言:这是一个可能改变中国未来的人

但真正的生死关口,是在十几年后。

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组织工人罢工,闹得很大。

军阀赵恒惕发了狠,要彻底拿下他。

抓不住毛,他连饭都吃不下。

这事传到符定一耳朵里,他第一反应就是:不能让他们得手。

他找到在省政府里当官的表弟,话不多,直接说:“这个人不能抓,他是我学生,总有一天你我都得听他说话。”表弟愣了,说赵恒惕已经发话了,谁救毛就是跟他过不去。

他最先发现毛泽东的才华,曾预言:这是一个可能改变中国未来的人

符定一没多解释,只说:“你要是信我,这事你得帮。

那几天,长沙城风声鹤唳,军警满街跑。

符定一一边托人打听毛泽东的下落,一边设法拖延搜捕节奏。

最后,他亲自找到毛泽东,把几十块银元塞给他,低声说:“赶紧走,别回头。

毛泽东走了,符定一却一直没松口气。

直到听说他安全离境,才放下心来。

他最先发现毛泽东的才华,曾预言:这是一个可能改变中国未来的人

后来毛泽东说起这段往事,只说了一句:“那时要不是先生,我可能活不到今天。

时间一晃,到了解放战争后期。

1948年冬,北平局势紧张。

傅作义盘踞城内,中央军委正在琢磨怎么打。

那天,西柏坡来了位老人,穿得不显眼,说话不急不慢。

毛泽东听说是符定一,亲自迎了出去。

他最先发现毛泽东的才华,曾预言:这是一个可能改变中国未来的人

符定一没寒暄,坐下就说:“天津可以打,北平不能动。”一句话,把毛泽东说得愣住。

他解释得很清楚:“北平是文明古都,文物太多,战火一烧,什么都没了。

第二天,毛泽东召集军委开会,专门让符定一坐镇。

会上有人反对,说不打北平,傅作义不会服。

符定一只说了一句:“你们知道北平城里有多少文物?毁一处,百年都难修复。

毛泽东没再犹豫,定下方针:天津坚决攻,北平争取和平解决。

他最先发现毛泽东的才华,曾预言:这是一个可能改变中国未来的人

几天后,傅作义通电起义,北平城毫发无损。

那场没有硝烟的大胜仗,背后少不了符定一的一句话。

建国后,毛泽东没忘他。

请他到中南海吃饭,不止一次。

还亲自请他担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专门负责整理文献、抢救文物。

符定一没推辞,一干就是好多年。

他最先发现毛泽东的才华,曾预言:这是一个可能改变中国未来的人

1958年,符定一病重,躺在床上。

他交代孩子:“以后你们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说完这句话没几天,人就走了。

那年毛泽东听到消息,沉默了很久,对身边人说:“他走了,是一大损失。

其实,毛泽东一生中,不止符定一一个贵人。

比如柳潜,那是他在省立一中的国文老师,平时不多话,课下却常拉着毛泽东讨论文章,有时候一聊就是几个钟头。

毛泽东后来能写出那么多影响深远的东西,柳潜的基础打得很牢。

还有杨昌济,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后来是杨开慧的父亲。

杨昌济对毛泽东的才华也极为看重,曾写信给章士钊,说要救国,毛泽东和蔡和森是关键人物。

他的日记里,也称毛是“资质俊秀”。

毛泽东后来常说,杨昌济是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老师。

这些人,没一个是靠喊口号出名的。

他们识人、护人、教人,不图名不图利,做的都是不声不响的事,但层层叠叠,撑起了一个人的成长,也把历史往前推了一大步。

1959年,中央文史馆整理旧档案时,找到符定一当年写给教育部的一封信,信里只提一句:“文化是根,救国靠根。”那行字现在还在档案馆里,墨迹未干。

参考资料: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符定一年谱》,湖南教育出版社

《杨昌济日记》,中华书局

《柳潜教育文稿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