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红四方面军摆上历史的桌面,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名字肯定是徐向前,没有争议,常胜将军。老徐的指挥艺术让一票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话也不夸张,他带队横扫鄂豫皖,三次“围剿”没让蒋系讨到半点便宜,之后还不声不响地闯进川陕大地,守下根据地,打碎所谓“三路”“六路围攻”。主力部队不服?战役数字在手,说服力拉满。不知道有没有人认真算过,红四四年里干掉了多少对手?数据保守点都八十多万人头,和其他两大家子一比,优势有点离谱。

红四方面总政委陈昌浩,晚年称:没有毛主席宽宏大量,早已没有我

再加码,懋功会师时,红一、红二几乎都是脱了层皮才到集合点。红四这边兵强马壮,八万号人,加上武器装备不必多老徐的部队风头一时无两。很难不佩服,百战百胜、队伍成型,全靠军事指挥硬实力。可这些都不是全部,徐向前固然一呼百应,但同样站在聚光灯后的那个人,很多人怕是一知半解——陈昌浩。

红四方面总政委陈昌浩,晚年称:没有毛主席宽宏大量,早已没有我

总政委陈昌浩,这个人的履历拿到今天也绝对出挑。科班大学生,留苏,熟悉国际共运的话语。比起只会打仗的同行,他懂得更多。武昌大学的学历加上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见识,算是熏了点洋气。有人学历这玩意儿关键时刻未必顶用,但红色风暴下,高材生身份等同金字招牌。陈昌浩结交过王明、博古,不说沾光上位,至少主流圈子坐得稳妥。

红四方面总政委陈昌浩,晚年称:没有毛主席宽宏大量,早已没有我

1930年风头刚起,陈昌浩归国,仅仅一年就拍板被调任鄂豫皖苏区。这里正是风起云涌的时候,陈昌浩恰逢其时。红四方面军组建,高学历外带上级信任,两样全凑齐,25岁一跃当上总政委。搁现在的节奏,25岁最多也就是个军团长,林彪才刚得到这个机会,陈昌浩直接越级跳,起点高得有点不合常理。

红四方面总政委陈昌浩,晚年称:没有毛主席宽宏大量,早已没有我

年纪不大,架势挺足。作战胆大心细,出谋划策也有一套。老将小兵服气,连徐向前都劝说团结协作,不争头功,这关系很微妙。值得专门提一下的是,谁会想到红军的空袭第一次是他做主?1934年打红安时,不小心缴获一架教练机,红军阿哥们一时之间有了飞机,兴奋得像捡了金条。飞机命名为列宁号,在今天就是个历史段子。一般人怕飞行员投敌,他直接带枪蹲后座,全程监督。飞机飞起来,他先撒传单,往敌阵丢手榴弹,这架势看着都胆寒。当时部下很受鼓舞,县城很快被打下来,传出去是个美谈。

红四方面总政委陈昌浩,晚年称:没有毛主席宽宏大量,早已没有我

如果一切按部就班,陈昌浩该继续高歌猛进,后面晋升,授衔都有他的份。但事情哪有这么顺?命运喜欢开玩笑。1936年,西路军行动成了分水岭。

红四方面总政委陈昌浩,晚年称:没有毛主席宽宏大量,早已没有我

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随后为了国际联络,搞了个西路军,以两万余人东渡黄河。又是这一老搭档组合,徐向前管指挥,陈昌浩主政委。结果并不美好。西路军孤军深入,补给断绝,最后兵力悬殊,伤亡惨重。祁连山风雪中,那帮人哀鸿遍野,几乎没人相信能返回。

到了七年初,残部会在康隆寺,做了最后一次动员——徐向前、陈昌浩两人带几名警卫离队,去延安请示。剩下的交给李先念。其实那会儿敌人已经悬赏捉拿两位首领,贴告示、抓侦察兵,就是要让他们无路可走。逃亡路上,警卫被抓得七零八落,只剩他们两个。命运给他们留了个破绽,让但复三出现。湖北老乡,救了两个命悬一线的大人物,安排喝茶做饭,藏得相当周到。

第二天,徐向前不敢耽误,带着干粮走了。他穿着羊皮袄,装羊倌,一路往人烟稀少的祁连山边走。风吹日晒,两条腿硬生生顶回了陕北。而陈昌浩留下,胃病犯了,养病拖了一阵。徐先成了共和国元帅,风光无限。

这地方值得尴尬。查找陈昌浩的时候,最高层反应很快下令就地寻找。可惜没找到,因为陈昌浩并没走常规路线。他回鄂豫皖,满怀希望再整一支队伍。可形势比人强,没成功,没戏。他只得灰溜溜回陕北,头也低了下去。

到了延安,无巧不成书。张国焘路线挨批,他这曾经老伙计,自然遭遇清算。被严格审查,随后被送去苏联疗养,说白了就是被边缘了。后来的几年在苏联说不上做了什么轰轰烈烈的事。疗养、劳动,甚至搬去采石场干活。苏德大战爆发,他本希望能回国帮忙,信一封封写出去,没人理。

时间推向1942年冬,批准调去斯大林格勒担任翻译,这才算有点用武之地。战后调去出版局,生活终于能自理。新中国一成立,陈昌浩人虽然远在莫斯科,心里激动到不行。他写信回国,说在外多少年没发挥作用,也没帮上什么大忙,他渴望回家效力。这其中甚至有种补偿心理在作祟——他是功臣,但也是离散的人。

1952年春,陈昌浩终获批准回国,刘少奇等高层到车站接。徐向前也请他吃饭,两人终于再聚。可惜历史不给他机会。抗战胜利后,他没功绩,恢复了身份但不再担军职。编译局副局长,俄语专家,人还算派得上用场。其实挺尴尬,很多自己一手带出来的下属,如今职位比他高,军衔高得多。陈昌浩并不计较,认真做事,没人敢说不好。

年纪大了,想家变得严重。35年未归,母亲在途中去世,还葬在四川的荒山里。关于要不要回咸宁老家,陈昌浩犹豫许久,因为红四子的背景让他怕见老下属尴尬。张闻天开导他,1962年终于回去。当年湖北政府做了妥当安排,疗养半年,把唐山、漫川、秦岭一系列老事又讲给干部们听。很多老兵当年追随他混日子,如今见一面都成了遗愿。有的拄拐,有的坐轮椅,非要最后亲手见个面。

现场很动情。陈昌浩当众致敬,检讨自己,坦率认错。他说因自己失误,让大家受苦,自己尤其抱歉。说到动情处,嗓子都拉哑了。可转头又说自己会加油,争取补过。这场面让在场老江湖都动容。你能说他内心没波澜?未必。他曾是大人物,后来风雨飘零,这种复杂情绪说出来谁懂?

等他回汉阳县作报告,全县干部帮着安排演讲。讲“飞兵战黄安”、讲“遇险漫川关”、讲“横扫双枪兵”,唯独河西走廊只字未提。他直没有党和毛主席的宽容他也活不到今天。没有虚情假意,只有直面彼时彼刻的尴尬。

1967年夏天,陈昌浩终于走完。61岁,人生成败很难一言定论。有人觉得他失败了,可又能说他没成功吗?

回过头他的荣耀、窝囊、遗憾、努力、坦率,全写在历史里。时代推他上浪尖,也让他半生飘零。谁说陈昌浩不是个典型?只他的典型不是金光闪闪,而是手上抹不掉的泥巴,和心底那半截没干的泪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