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沪剧界痛失传奇!′′金嗓孑′’离世,她的一生比戏还精彩!
17454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还没开口说话,眼泪就止不住地流……
2017年11月16日傍晚,沪剧圈传来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97岁的“金嗓子”小筱月珍永远离开了我们[citation:1][citation:3]。这位唱了一辈子戏的苏州姑娘,用她的人生演了一出比舞台更精彩的“逆袭大戏”。
---
9岁逃荒到上海,15岁“偷”来学戏机会
小筱月珍本名黄素珍,1920年出生在苏州一个穷苦家庭。9岁那年,她跟着父亲到上海讨生活,挤在老闸桥边的破弄堂里[citation:1][citation:2]。15岁时,她抓住机会拜琴师杨鸿声为师学唱申曲,改名杨玉美,进了“桂英社”学戏[citation:1][citation:3]。
学戏的日子苦不堪言。师父的儿子杨关寿常对她拳打脚踢,她一见师兄就躲[citation:2][citation:3]。为了逃离虐待,她偷偷拿出拜师契约想跑,却被胆小的父亲逼着放回去。最后是申曲名角筱月珍和杨月英花一百块大洋把她“赎”出来,带进“文月社”[citation:2][citation:3]。
---
从“垫角专业户”到沪剧顶梁柱
进了文月社,她拼命学师父筱月珍的唱腔,每天练到嗓子发哑。别人休息时,她还在琢磨怎么把师父的铿锵唱腔和沈筱英的柔美调子融在一起[citation:1][citation:6]。很快,她得了艺名“小筱月珍”,还因总替缺席的台柱演员救场,被同行戏称“阿垫”[citation:2][citation:3]。
这“垫角”垫出了大名堂!她越演越熟,观众越看越爱,没几年就和丁是娥、汪秀英、顾月珍并称沪剧“四小名旦”[citation:1][citation:6]。
---
唱戏不忘救国,退休再创经典
1950年,她和丈夫叶志成组建新艺沪剧团,干了两件轰动事:一是把鲁迅的《祥林嫂[]》首次搬上沪剧舞台,演哭满场观众[citation:2][citation:6];二是抗美援朝时,她联合名家连演20场《秦香莲[]》,赚的钱全捐给前线战士[citation:2][citation:3]。
哪怕退休了,她也没闲着。1987年为筹钱出版《沪剧志[]》,70多岁的她顶替身体不适的石筱英,临时改演《陆雅臣[]》里大段唱词的“吃馄饨”。谁料她连夜改唱腔,一开口就轰动全场,这段戏成了沪剧教科书级经典[citation:2][citation:3][citation:6]!
---
一生百个角色,戏比命长
从悲情村姑到革命英雄,小筱月珍演啥像啥。《庵堂相会[]》里纯真的金秀英、《赵一曼[]》里坚毅的女战士、《雷雨[]》里苦命的鲁侍萍……97年人生中,她塑造了上百个女性角色,每个都让观众念念不忘[citation:1][citation:6][citation:8]。
戏迷们说她的“刚腔”像檀香橄榄——初听带点涩,越品越回甘[citation:7]。2017年她离去时,沪剧界集体送行,戏迷含泪哼着“吃馄饨”告别[citation:8]。
---
最后的话
小筱月珍的故事,就像她最爱的沪剧唱词:苦日子能唱出甜滋味。如今上海弄堂里飘来沪剧声时,总有人想起那个从苏州逃荒来的小姑娘——她用一副金嗓子,唱成了几代人心中的传奇[citation:2][citation:7]。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