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当年拍《济公》,我一眼就定了游本昌!”10月23日,导演张戈在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上回顾当年拍摄这部电视剧的点点滴滴……他和沪上电视艺术家用一个个鲜活的创作故事,串联起40年荧屏记忆。

对张戈来说,拍摄电视剧《济公》的往事历历在目。1985年上海视协成立之初,他拿到《济公》剧本时既心动又忐忑——题材是否属“禁区”、编剧甚至不敢署名。当时的视协领导一句坚定的“济公可以拍”,让他打消顾虑。他立刻奔赴北京选角,见了游本昌后,当即放弃另外两位候选人,清明节后便在杭州开机。当年6月,视协为这部戏召开观众座谈会,试播两集后,主题歌传遍上海滩,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记忆。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现场

同样让张戈难忘的还有《上海的早晨》。1989年该剧在上海开播反响热烈,却在中央电视台预告后临时撤播,这意味着作品无法与全国观众见面。危急时刻,上海视协牵头召开座谈会,邀请总工会、妇联及工商业者提意见,尤其针对剧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复打磨修改。最终,张戈带着修改后的作品和上海视协的推荐信赴京,得到专家和领导的肯定,该剧在1990年春节期间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还斩获飞天奖、金鹰奖多个奖项,“看到老作品后来入选沪产精品电视剧展播,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

“1999年我作为人才引进来上海,周末是张戈老师开车到地铁站接我去家里吃饭。”剧作家王丽萍的故事满是温情。彼时她初到上海,人脉寥寥,张戈不仅用上海小菜招待她,还彻夜长谈电视剧创作的技巧与艰辛。“深夜搭最后一班地铁回家时,我觉得这座城市不再陌生。”这份温暖让她始终坚守“记录时代、讲好百姓故事”的初心,后来她牵头的上海影视沙龙坚持十几年,“创作只要坚持,就能成为传情的桥梁。”

如今的创作舞台虽更广阔,初心却未变。爱奇艺副总裁王兆楠分享说,《人生之路》《大江大河》等沪产剧的成功,源于对电视艺术表达新空间的不断探索。这些作品既实现与经典的对话,也与当代年轻人产生共鸣。“电视仍是最易引发大众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我们应赋予其更多经典深度、时代温度和人文智慧。”西嘻影业创始人杨晓培也始终坚信“上海出品,必属精品”,未来将通过《良辰美景》《沪上烟火》等作品传承上海独特的城市记忆与魅力。

上海视协为56位老艺术家代表授予“荣誉会员”称号并颁发40周年纪念章

新闻主播印海蓉以自己37年的从业经验观察行业变迁。从刚落幕的第八届上海大学生主持新人赛暨长三角邀请赛中,她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成长路径。近年来,上海视协通过打造短视频大赛、“明日主播”主持新人赛、沪产经典电视剧展播等品牌项目,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核心位置,形成了老艺术家倾囊相授、中青年创作者崭露头角的良好梯队,旗下作品多次斩获“金鹰奖”“星光奖”等全国性荣誉。

上海视协为56位老艺术家代表授予“荣誉会员”称号并颁发40周年纪念章。一枚枚纪念章,既是对过往创作的致敬,也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

原标题:《从《济公》选角到展示上海的城市魅力,沪上电视人共忆四十年创作往事》

栏目编辑:江妍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吴翔

题图来源:官方提供

图片来源:官方提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