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北大数学中心的韦东奕依旧过着他那极其简单的生活。没有豪车、没有社交派对,甚至没有外卖和奶茶。按照他大伯韦世共的说法:一个月300块钱都用不完。

在一线城市北京,300块可能连普通白领一天都不够用。但韦东奕却在这种节奏里,保持了多年。

这背后的原因,不在收入,也不在职业压力,而是从小被灌输进骨子里的生活习惯。

韦东奕大伯爆料:韦神在北京一个月300块都用不掉,朴素源于妈妈

韦东奕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母亲俞蓁至今仍在任教。家庭条件并不拮据,年薪加起来早早跨过了中产门槛。但母亲的生活方式,一直非常克制:吃饭讲究够用,穿衣简单干净,家里极少添置不必要的物品。

小时候,韦东奕几乎没见过父母在生活开销上有过奢侈的举动。没有铺张的生日宴,也没有专门请家教的补课支出。唯一被重点投入的,始终是韦东奕自己主动钻研的数学兴趣。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韦东奕就展现出对数字和逻辑的异常敏感。他父亲干脆把他家里所有能找到的数学竞赛试题都搜集整理,让他自己去琢磨。没专门请辅导老师,也没有填鸭式的课外培训,全部靠兴趣和自学摸索。

这种从小形成的自主节奏,成了他后来极简生活习惯的起点。

进入北大后,韦东奕的生活轨迹更趋稳定。三点一线:单位宿舍、办公室、食堂。

韦东奕大伯爆料:韦神在北京一个月300块都用不掉,朴素源于妈妈

早餐固定是两个馒头加一瓶白开水,午饭一碗米饭配素菜,晚餐大多简化成了水果或者剩饭。没有奶茶、没有咖啡、没有零食。甚至平时出门买东西,也很少带现金,身上经常揣着几张零钱卡以备应急。

衣物方面,韦东奕至今穿着不少中学时代的校服。衣柜里的衣服长期不过两套,夏天凉鞋、冬天棉鞋。偶尔朋友聚会,他也大多穿着深色长袖,保持低调。

有人曾好奇他的鞋为什么总是穿得特别久,韦东奕只答过一句:“还能穿。”

在宿舍里,韦东奕的房间几乎没有什么额外装饰。工作区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盏台灯。书架上的数学书反倒占了最大空间。日常用品整齐收纳,连瓶装水都按批次分类堆放。

即使在北大数学中心这个“高智商集中地”里,他的生活节奏依然是特例。

韦东奕的极简习惯,除了母亲的长期熏陶,也和他长期专注单一目标有关。

韦东奕大伯爆料:韦神在北京一个月300块都用不掉,朴素源于妈妈

父亲在世时对他的教育始终抓住一点:尊重兴趣,别消耗在没意义的事情上。

韦东奕自己也多次说过:“生活上简单点,脑子清净些。”

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研究。

平日里,韦东奕在北大校园里几乎随时能被学生偶遇。常常是一身旧衣服、背着小书包,步行穿梭在教学楼与食堂之间。偶尔看到他在校园超市买馒头、水果、方便面,收银小哥都认得他,买单简单得像例行公事。

他的极简不是自我牺牲,也不是刻意标榜,而是一种自然流露的节奏感:不需要的就不费神,多余的就不碰。

即便在收入层面,韦东奕年薪早已达到业内高水准。但这些钱大部分都存着,日常花销几乎无从动用。

大伯韦世共提到,每次回老家,韦东奕带回去的东西,永远是提前计划好的生活用品和书籍,从来没有过昂贵消费品。

这种节奏,让许多年轻人感到距离感。毕竟在当下时代,月入万元仍在房贷、车贷、孩子教育费用里周旋,几乎每笔钱都恨不得精打细算。

但韦东奕的生活,几乎跳脱了这种循环。他不置业、不买车、不投资、不贷款,没有消费焦虑,也没有攀比压力。

与其说极简,不如说他早早避开了被时代绑架的支出节奏。

不少人将他与庞众望作对比。庞众望逆境出身,靠苦学一路冲进清华,而韦东奕出身优渥,却用另一种极简方式抵御了浮躁。

韦东奕大伯爆料:韦神在北京一个月300块都用不掉,朴素源于妈妈

两人的人生路径虽然不同,却都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纯粹路线。

在韦东奕身上,很难找到所谓“精英生活”的影子。没有奢侈品,也没有旅行打卡,没有奢华朋友圈晒图,更多时候是消失在公众视野里专心钻研新课题。

很多人调侃说,韦东奕活得像个“扫地僧”,其实不如说:他只是把生活切割得很干净,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心里始终拎得清。

如今他的极简生活被曝光后,引来不少网友讨论。有人赞叹专注,有人敬佩自律,也有人直言自己学不来。

但在韦东奕自己看来,这并不需要刻意模仿。他只做了一件事:让生活服务于热爱,而非相反。

韦东奕大伯爆料:韦神在北京一个月300块都用不掉,朴素源于妈妈

当别人被高房价、内卷、情绪消费牵着走时,他已经用最低限度的生活成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最适合专注的环境里。

他的极简,并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纯粹选择:只留下让自己安静、专注、思考的东西,其它的全部让位。

或许,这正是他能在高强度数学研究里长期稳定输出的底层逻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