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里,孩子永远是父母心中最柔软的牵挂,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却能将这份牵挂撕裂成无法愈合的伤口。2025 年夏天,四川张先生 10 岁的儿子然然(本名张国庆),在湖北老家的一处堰塘溺水身亡。这本可避免的悲剧,让常年在外打拼的张先生陷入无尽悲伤,更让他与孩子的外婆产生难以化解的隔阂。事件背后,既有家庭照护的严重疏忽,也折射出防溺水教育落实中的漏洞,为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

湖北男孩然然去世,年仅10岁,父亲:外婆至今不肯认错,无法原谅

社交账号里的思念:藏在细节里的父子情

张先生常年在外奔波,早年做货运工作时,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后来换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却依旧难得有完整的时间陪伴家人。但在他的社交账号里,几乎每一条内容都与儿子然然有关,字里行间满是父爱。

有一条发布于 2025 年 2 月的动态,是然然背着蓝色书包蹦跳着走进学校的照片。照片里,然然穿着红色校服,书包上挂着一个奥特曼挂件,脚步轻快,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显得格外活泼。张先生配文:“儿子今天开学,新书包是他自己在文具店挑的,纠结了半小时,最后选了这个能装下他所有‘宝贝’的款式。”

还有一条周末的视频,记录了他带然然在公园放风筝的场景。镜头里,然然手里攥着风筝线,仰头看着天空中飞翔的蝴蝶风筝,笑声清脆响亮;张先生站在一旁,手里拿着备用线轴,时不时提醒儿子 “慢点跑,别摔着”,声音里满是藏不住的温柔。视频结尾,风筝不小心挂在了树枝上,然然有些沮丧,张先生笑着抱起他,帮他把风筝取下来:“没事,咱们再试一次,这次爸爸帮你举高一点。”

就连然然写作业的日常,张先生也会记录下来。有一段短视频里,然然坐在书桌前,眉头微微皱着,手里握着铅笔,正在认真地算数学题;书桌上放着一块橡皮,旁边还有几个折好的纸飞机 —— 显然是他写作业间隙偷偷折的。张先生在视频配文里调侃:“小家伙写作业很认真,就是偶尔会忍不住玩橡皮,每次被我发现,还会假装在思考题目,样子又可爱又好笑。”

这些细碎的日常,原本是张先生在外打拼的精神寄托。累了的时候,他就拿出手机翻看这些照片和视频,看着儿子的笑脸,疲惫仿佛就能减轻不少。可如今,这些内容却成了刺痛他的回忆。2025 年 10 月 6 日,距离然然离世已过去两个月,中秋刚过,家家户户还残留着团圆的气息,张先生却在社交账号上发布了一条悼念动态:“往年中秋,然然会抢着分月饼,还会把最大的那块留给我,说‘爸爸上班辛苦,要吃最好的’。今年的月饼摆上桌,少了一个小身影,再也没人跟我抢最后一块莲蓉月饼了。”

深夜的崩溃:无法释怀的丧子之痛

然然离世后,悲伤像潮水般淹没了张先生的生活。他的手机里存着上百段然然的视频,有时候吃饭时不小心点开,看到视频里然然举着鸡腿笑得一脸满足的样子,他会突然放下筷子,肩膀微微颤抖,眼泪无声地淌下来;整理家务时翻出然然的白色运动鞋,鞋边还沾着去年夏天在沙滩玩时的细沙,鞋面上印着他最喜欢的卡通恐龙图案,他会坐在沙发上发呆很久,手指反复摩挲着那些图案,仿佛还能感受到儿子穿着这双鞋奔跑时的温度。

最让人心疼的是,有一次家中出现一只绿色的螳螂,正趴在客厅的窗户上。张先生和妻子盯着螳螂看了半天,谁都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妻子红着眼眶,声音带着哽咽说:“会不会是然然回来看我们了?他以前最喜欢在院子里抓螳螂,还会把它们放在小盒子里当宠物。” 这句话像一根针,瞬间刺破了张先生强装的平静,他再也忍不住,蹲在地上崩溃大哭,双手用力捶打着自己的大腿:“要是真的是他,为什么不多待一会儿?为什么不跟爸爸说句话?” 哭完后,他轻轻把螳螂放到窗外,嘴里小声念叨着:“要是你真的是然然,就多在院子里待一会儿吧,爸爸还想再看看你。”

湖北男孩然然去世,年仅10岁,父亲:外婆至今不肯认错,无法原谅

然然离世时年仅 10 岁零 10 个月,距离他 11 岁生日只剩两个月。这个总是会主动帮邻居奶奶提东西、会把零花钱攒起来给流浪猫买火腿肠的懂事孩子,永远停在了这个夏天。张先生至今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善良的孩子会遭遇这样的意外。“他那么乖,看到路边的老奶奶过马路,会主动上去扶;看到流浪狗饿肚子,会把自己的火腿肠分一半给它们。这么好的孩子,怎么就走了呢?” 每次说起这句话,张先生的声音都会哽咽,双手紧紧攥着拳头,指节泛白,眼里满是痛苦与不甘。

为了缓解悲伤,张先生尝试着把然然的玩具和书籍整理起来,想放进储物间。可当他打开然然的玩具箱,看到里面那些熟悉的积木、奥特曼玩偶,还有一本画满涂鸦的笔记本时,他又一次崩溃了。那本笔记本里,记录着然然的小小心愿:“我希望爸爸能多陪我玩几次风筝”“我希望妈妈能少加班,陪我看动画片”“我希望外婆能带我去公园玩旋转木马”…… 每一个愿望都很简单,却再也无法实现。张先生抱着那本笔记本,坐在然然的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个下午。

意外始末:堰塘边的疏忽与未被重视的警告

然然的离世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疏忽叠加的结果。根据张先生在社交账号评论区的回应,以及周边邻居的描述,事件的经过逐渐清晰 ——2025 年 8 月 1 日下午,在湖北老家的然然,跟着外婆去了家附近的一处堰塘,最终在堰塘的深水区溺水,外婆未能将他救起,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沉入水中。

那处堰塘位于村子边缘,周围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水面平静得看不出深浅,只有岸边偶尔漂浮的水草和树枝,暗示着水下可能暗藏的危险。据住在附近的王阿姨回忆,事发前几天,她曾多次碰到外婆带着然然在堰塘边散步,每次都忍不住提醒:“大姐,这塘水深得很,之前有村民下网捕鱼,网都放了两米多还没到底,底下全是淤泥,可别带孩子在这儿玩水啊,太危险了。” 但外婆每次都只是敷衍地点点头,要么说 “我们就站在岸边看看,不下去,你放心”,要么干脆转移话题,聊起村里的其他琐事,完全没把王阿姨的劝告放在心上。

更让人惋惜的是,然然家的大门上,还贴着两张红色的防溺水宣传材料 —— 那是事发前半个月,村里的工作人员上门发放的,上面用加粗的黑色字体写着 “禁止未成年人在无监护情况下野泳”“户外水域危险,远离就是保护”“发现同伴溺水,请勿盲目下水,应及时呼救或拨打 110”,宣传材料右下角还有然然外公的签名,证明当时确实接收并了解了内容。可这些醒目的提醒,最终还是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湖北男孩然然去世,年仅10岁,父亲:外婆至今不肯认错,无法原谅

张先生后来从妻子口中得知,那天下午,外婆原本要去堰塘边洗衣服,然然在家吵着要一起去,说 “想看看堰塘里有没有小鱼”。外婆拗不过孩子的哭闹,就带着他去了。到了堰塘边,外婆把洗衣盆放在岸边的石头上,开始搓衣服;然然则在旁边玩耍,没过多久,他看到有几个同龄的孩子在堰塘的浅水区踩水,也吵着要下去玩。外婆起初不同意,说 “水凉,容易感冒”,但架不住然然的反复哭闹,最终还是松了手,只是叮嘱他 “只能在岸边玩,不能往里面走”。

谁也没想到,然然玩得兴起,渐渐忘记了外婆的叮嘱,一步步往深水区走。等外婆洗完衣服抬头看时,孩子已经站在没过膝盖的水里,正弯腰试图去抓水里的小鱼。外婆慌忙放下手里的衣服,跑过去想拉然然上岸,却因为力气不够,反而被然然带得一个趔趄,差点摔倒。等她站稳再去抓时,然然已经失去平衡,整个人滑进了更深的水域,瞬间被水面吞没。“她(外婆)说自己当时吓得腿都软了,只能站在岸边喊救命,可周围没有其他人,等有人听到呼救赶过来时,然然已经不见了踪影。” 张先生转述这段时,情绪格外激动,声音里满是愤怒,“要是知道自己没能力救孩子,为什么要让他下水?浅水区也不行,那根本不是安全的地方!”

家庭隔阂:外婆的态度与父亲的无法原谅

在张先生看来,然然的离世,外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将孩子托付给老家的妻子和外婆照顾,本以为能让孩子得到妥善的看护,却没料到因为外婆的疏忽,永远失去了儿子。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事发后外婆的态度 —— 没有愧疚,没有反思,反而像没事人一样过着日常。

据张先生描述,然然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回到老家的房子收拾东西,看到外婆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刷短视频,手机里传出欢快的背景音乐,外婆还跟着节奏轻轻点头,嘴角甚至带着一丝笑意。张先生当时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却还是强忍着没发作。吃饭时,外婆会主动说起村里的琐事,比如 “谁家的玉米丰收了”“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语气轻松,仿佛从未发生过让家庭陷入悲痛的意外。

有一次,张先生实在忍不住,坐在外婆对面,平静地问她:“你难道不觉得对不住然然吗?要是你当时看好他,他就不会出事了。” 没想到,外婆却皱着眉反驳:“我也不想的,是孩子自己要往深水里走,我也拦了,可他不听啊。再说谁知道那塘水那么深?村里的宣传也没说清楚具体哪里危险,这不能全怪我。” 她甚至还抱怨 “然然太调皮,不听话”,把责任推给孩子和外界,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疏忽。

湖北男孩然然去世,年仅10岁,父亲:外婆至今不肯认错,无法原谅

这种态度像一根刺,深深扎在张先生心里。然然离世后的第四天,他在社交账号上隐晦地提到了外婆的责任:“孩子的妈妈夹在中间很难做,一边是生她养她的母亲,一边是她十月怀胎生下的儿子。我看着她每天偷偷抹眼泪,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那个让我失去儿子的人。” 他理解妻子的为难,也知道为了大家庭的和睦,不能过分指责外婆,可每当看到外婆毫无愧疚的样子,他就无法控制内心的愤怒。

妻子也曾尝试缓和两人的关系。有一次,她拉着张先生的手,红着眼眶说:“妈年纪大了,可能不知道怎么表达愧疚,她心里或许也不好受,只是嘴上不说。你别太钻牛角尖,不然咱们这个家就真的散了。” 但张先生只是摇了摇头,他拿出手机,点开然然的照片,声音沙哑地说:“我不是钻牛角尖,是我的儿子没了,那个每天早上会喊我‘爸爸早上好’、晚上会缠着我讲睡前故事的孩子,再也回不来了。我可以为了你忍耐,但我永远不会原谅她,我没办法忘记然然是因为她的疏忽才离开的。”

防溺水警示:被忽视的细节与家长的反思

然然的悲剧,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伤痛,更暴露出防溺水教育和家庭照护中的诸多问题,引发了网友对 “如何守护孩子安全” 的广泛讨论。

有网友注意到,张先生此前发布的社交内容里,有不少带然然玩水的视频:有在城市周边浅滩玩水枪的画面,然然穿着黄色泳衣,在水里跑来跑去,张先生在旁边笑着拍摄,还配文 “夏天就是要尽情玩水,孩子开心最重要”;有在小区游泳池游泳的片段,他写道 “生命在于运动,让孩子多接触水,能锻炼胆量”。这些视频里的水域看似安全,却让部分网友提出疑问:“虽然浅滩和泳池有大人看护,但频繁带孩子接触水,会不会让孩子觉得‘玩水是安全的’,从而降低对户外水域的警惕心?”

湖北男孩然然去世,年仅10岁,父亲:外婆至今不肯认错,无法原谅

事实上,学校每年都会开展防溺水教育,老师会通过班会、家长群等渠道反复强调 “禁止未成年人在无监护情况下到户外水域游泳”“不私自下水、不擅自与他人结伴下水”“不在无成人陪同的情况下靠近户外水域”,甚至会让孩子带回《防溺水安全责任书》,由家长签字确认。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家长却像张先生一样,认为 “浅水区安全”“有大人在就没事”,忽视了这种 “默许玩水” 可能给孩子带来的误导 —— 对孩子而言,多次在安全水域玩水的经历,会让他们模糊 “安全水域” 与 “危险水域” 的界限,一旦遇到户外堰塘、河流等未知水域,很容易因为好奇或大意陷入危险。

此外,将孩子交给老人照护的家庭,也需要重视 “照护责任沟通”。不少老人因为育儿观念陈旧,对 “危险” 的认知与年轻人存在差异,比如觉得 “自己小时候在河里摸鱼也没事”“孩子玩水是天性,不用管太严”“浅水区没什么危险,看着点就行”,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往往会成为安全隐患。正如网友所说:“如果张先生在让然然去外婆家前,特意和外婆强调‘绝对不能带孩子去户外水域,哪怕是岸边也不行’,如果外婆能重视村里的防溺水宣传,或许这场悲剧就能避免。”

湖北男孩然然去世,年仅10岁,父亲:外婆至今不肯认错,无法原谅

如今,张先生依旧在社交账号上偶尔发布动态,内容大多是对然然的思念:他会拍下然然生前喜欢吃的草莓味棒棒糖,配文 “今天在超市看到这个,想起你以前每次都要买两包,一包自己吃,一包留给妈妈”;会分享自己路过然然学校的照片,照片里校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他写道 “放学时间,看着其他家长牵着孩子的手回家,我好像也看到了你,背着蓝色书包,蹦蹦跳跳地朝我跑来”。

湖北男孩然然去世,年仅10岁,父亲:外婆至今不肯认错,无法原谅

夕阳下,张先生把然然的蓝色书包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书包上的奥特曼挂件还完好无损,只是再也等不到它的小主人背着它走进学校。这场悲剧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有值得所有家长深思的问题:防溺水教育不是一句口号,需要落实到每一次与孩子的沟通中;家庭照护不是简单的 “看着孩子”,而是要时刻绷紧 “安全” 这根弦。愿然然的离开能让更多人重视起来,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