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检查了三家医院,做了头颅CT、血压监测、心电图,还是找不到原因?”一位56岁的河南大姐因为反复眩晕差点误诊,直到换了一个科室,才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元凶。

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反复眩晕,隐藏的健康危机

河南郑州的李大姐,今年56岁,平时身体挺硬朗,年轻时在食品厂工作,退休后经常带孙子、跳广场舞,生活充实又幸福。但从去年底开始,她总觉得头晕目眩,尤其是早上起床、低头洗脸或转头看人时,天旋地转,站都站不稳。

她起初以为是低血糖或颈椎病,去医院检查了颈椎、头部CT、血压、血糖,甚至还做了心电图、脑血管核磁共振,可所有检查都显示“基本正常”。医生也一时难以下结论,只能建议“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可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有一次她在厨房晕倒,差点烫伤。家人焦急万分,辗转去了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听完她的描述后,建议她去耳鼻喉科试试。

结果,真相让人大吃一惊。

转换科室,找到了病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耳鼻喉科的医生在详细询问病史后,对她进行了一个简单却关键的检查——迪克斯-霍尔派克试验

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当她被快速躺倒,头偏向右侧时,她立刻出现了剧烈的眩晕和眼球震颤。这一刻,医生几乎可以确定:她患的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BPPV。

这是一种由于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起的前庭功能紊乱所致的疾病。说得通俗些,人的内耳里有个“水平仪”,就像飞机的陀螺仪,正常时帮我们保持平衡。

但一旦这个系统里的“耳石”掉进了不该去的地方,就会造成大脑接收到错误的位置信号,结果就是——一转头就感觉地球在转

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BPPV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占所有眩晕病例的17%到42%。有研究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0%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一次以上的BPPV发作。

一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复位治疗效果神奇

得知病因后,医生为李大姐进行了耳石复位操作,即通过一系列头部动作,将耳石“摇”回它原本的位置

整个过程不需要吃药、不打针,甚至不需要住院,只花了不到10分钟。做完后,李大姐惊讶地说:“这回头不晕了,像变了个人一样!”

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治疗后她回家休息几天,再未出现明显眩晕,生活质量大大改善。

这类耳石症虽然听起来吓人,但其实治疗简单高效,只要诊断明确,大部分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康复。真正的问题在于——它太容易被误诊了!

眩晕≠头晕,弄清楚症状是关键

很多人一听“头晕”就想当然地归结为高血压、低血糖,或者颈椎病。但医学上,“眩晕”和“头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 头晕更像是“晕乎乎”的感觉,比如低血糖、贫血、焦虑等引起的。

· 而眩晕则是一种“旋转感”,仿佛天旋地转,或是自己在转圈,常常伴随恶心、呕吐、走路不稳等症状。

造成眩晕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包括:

中枢性原因,如脑梗、脑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类眩晕发作较慢,症状持久且可能伴有肢体麻木、言语不清。

外周性原因,如前庭神经炎、美尼尔病、耳石症等,眩晕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

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一旦出现反复眩晕,尤其是转头、起床、低头时诱发的,务必要警惕耳石症的可能。

人到中年,为什么更容易耳石脱落?

前庭系统是人体维持平衡的“方向盘”,而耳石就像这个系统里的“定位器”。随着年龄增加,新陈代谢变慢,耳石容易钙化、老化,一些轻微的头部震动、睡觉时的姿势变化,就可能导致耳石脱落。

研究表明,女性、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更容易患耳石症。这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钙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

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睡眠不足、颈椎病、生活节奏紊乱也都可能是“助推器”。

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人老耳先衰。”这不仅仅是指听力下降,更包括了前庭功能的衰退。

如何预防耳石症?医生的5条实用建议

要避免像李大姐那样“走错科室、延误治疗”,就得从日常生活做起。以下几点,尤其值得中老年朋友特别注意:

第一,睡觉时尽量避免头部快速转动。有研究发现,长期偏向一侧睡姿,可能增加该侧耳石症的发生率。

第二,保持良好的钙质摄入。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和维生素D。

第三,控制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都会影响耳石稳定性。

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第四,合理运动,增强前庭功能。比如太极、慢跑、快步走等,有助于改善身体平衡感。

第五,出现眩晕时,不要慌张,记住诱发因素,尽快就医。尤其要告诉医生“是在转头、起床时晕的”,这样更容易引导诊断方向。

眩晕不可怕,可怕的是“晕了不当回事”,或者“晕错了方向”。

医者仁心:不仅要看病,更要“看人”

李大姐的经历正是当前临床诊疗中一个典型缩影。很多患者在症状面前无所适从,四处奔波,只因一个小小的细节被忽略了。

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这不仅是医学知识的问题,更是科室协作、医生经验、患者自我认知的综合体现。

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耐心、细心和同理心。

就像《黄帝内经》中说的:“上医治未病”。真正的医疗,不是等病来了才去治,而是要帮助大家理解疾病、预防疾病、尊重自己的身体。这才是医生的初心和使命。

健康的路上,没有“差不多”这三个字

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头晕一下没事的,忍忍就过去了?”
“老年人嘛,晕一下正常的!”
“吃点止晕药就好了!”

这些话听起来熟悉吗?

但现实告诉我们,每一次眩晕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健康警示灯。它不是“老毛病”,而是身体在说:“我需要你重视我。”

别让小症状拖成大问题。哪怕只是眩晕一下,也要查清楚、搞明白。因为健康,从来都不是“差不多先生”的事。

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结语:点亮健康的灯,守护每一个普通人

从“头晕找不到原因”到“复位一次就好了”,这场看似简单的就诊,其实折射出一个深刻的医疗理念——精准诊断、正确分科、以人为本

医生的职责不只是开药治病,更是点亮患者心中的健康之光。而每一位普通人,也都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守门人。

愿每一位中老年人,都能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愿每一位医生,都不忘医者初心,愿医患之间的每一次交流,都是通向健康的桥梁。

56岁河南大姐频繁眩晕,多次检查无果,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


健康,从来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大事。

参考文献

[1]王明珠,李东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复位治疗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4,59(2):132-136.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中国中老年人群健康监测报告[R].北京:中国疾控中心,2023.

[3]陈文慧,张志强.老年人耳石症的临床特点及复位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3,26(10):45-48.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