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等了6天,中方依然没有搭理他的“访华愿望”,关键时刻,美方主动打来了一通电话,声明字少事大。那么,中方为何会一直“晾着”特朗普?美方的这则声明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当地时间5月16日,特朗普结束中东三国之行满载而归,他表示自己拿到了数千亿美元的协议,同时还顺手把中国拉出来说了一通,声称中东这些国家原本要靠向中国,但现在已经回心转意,自己“改变了局势”。

专家谈中方为何一直“晾着”特朗普

然而,这番“胜利宣言”背后,却难掩他对中国的复杂心态——当被问及是否希望访华时,特朗普脱口而出:“我当然愿意”,他强调中美关系“至关重要”,甚至表示“愿意直接飞去北京”。

这番示好迅速引发国际关注,但中方并未如特朗普预期般热情回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前财长盖特纳同期访华却受到中方高层接待。这一对比就很微妙了——盖特纳虽然已不在位,但他此行受到了高规格接待,说明中国愿意接触务实派和理性人士。而对于特朗普这种一边挑衅一边求见的方式,中方的回应就是“视而不见”。

深入分析来看,中国对特朗普访华请求的冷处理,源于对美方长期策略的清醒认知。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其关税政策反复无常,从加征145%高额关税到突然承认“税率过高”,从威胁动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强制美企撤离中国,再到美财长贝森特坦言“关税战难以为继”及瑞士谈判,美方既想维持施压姿态,又因国内经济压力被迫调整策略的矛盾性暴露无遗。

此外,中方这次的冷处理也是出于现实考虑。虽然中美之间恢复了一定程度的接触,但双方之间的问题仍然很多。从经贸、科技到安全、防务,几乎没有哪一项是轻松的,特朗普想以一句“我愿意访问中国”来换取中方主动示好,这种算计中方一眼就能看穿。更何况,元首外交一般要遵循严格流程,像特朗普这种“喊一嗓子”的方式自然行不通。

专家谈中方为何一直“晾着”特朗普

于是,在特朗普等了6天后,美方也终于放下了自己的“骄矜”。5月22日,美国发表声明称,副国务卿兰道与中国常务副外长马朝旭通电话,双方同意“保持沟通渠道畅通”。这份仅有三句话的声明看似简短,实则释放多重信号。

一方面,这无疑标志着美方主动迈出缓和姿态。如今,欧盟拒绝加入“遏华阵营”、日本抵制对华贸易围堵、多国企业加大对华投资,这一系列事情都证明了,在现在的国际贸易中,主动权掌握在中国手里。再加上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债利息支出暴增、财政赤字逼近2万亿美元的困境,更迫使美方寻求突破口。因此,相比特朗普的公开喊话,这次的电话外交更显得理性和稳妥。

另一方面,这给之后的沟通开了个好头。此前特朗普政府多次单方面加征关税、施压盟友孤立中国后,中美沟通机制几近停摆,直到瑞士谈判之后双方才一致同意建立经贸沟通机制。此番电话的接通就意味着中美恢复接触,也就是说,中美当下虽然有分歧,但并没有完全断联。这对双方、乃至国际都是一个好消息。

这也让人联想到2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主动打电话给中国领导人,电话中,马克龙表达了希望加强中法、中欧与中国之间合作的意愿,还在多个领域作出一定承诺,这种主动沟通并作出实质性表态的做法,才是中国所欢迎的外交方式。

专家谈中方为何一直“晾着”特朗普

23日上午,中国外交部也发表声明确认了双方此次沟通,通稿明确提到“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交换意见”,并“同意继续保持沟通”。这一积极回应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不会随便理睬那些带有目的性、没有诚意的“示好”。真正有价值的外交,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现实利益基础上的,而不是靠一个人的言语表演。中方希望的是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可预期的合作,不是情绪化、投机取巧的交流。

总之,从特朗普这次“愿意访华”事件可以看出,中美关系的走向不会因一个人的意愿而改变。特朗普可以喊话,可以摆出各种姿态,但最终是否见面,是否接触,还得看彼此的战略判断和政策基础——中国不会为了满足某人的面子问题而贸然接招。

而特朗普的6天等待与美方主动来电,本质上也是中美力量此消彼长的缩影。中国以“不急于回应”展现战略定力,用多边合作破解围堵;美国则在通胀高企、债务压顶的困境中被迫调整姿态。如今,特朗普的反复无常已让国际社会看清“纸老虎”本质,中国“斗而不破”的策略正赢得更多理解。

专家谈中方为何一直“晾着”特朗普

说到底,中美关系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但要走得稳、走得远,就要摒弃花招,脚踏实地。未来的中美关系会走向哪里,还要看双方接下来的互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不会被情绪左右,也不会被压力所动,谁真心实意,谁虚情假意,中国心里有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