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负债表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去杠杆手术”,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当居民债务负担降到合理水平,房地产市场才能迎来真正的底部。
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令人警觉:当月人民币贷款仅增加4636亿元,而居民中长期贷款却增加4773亿元,甚至超过了总新增信贷规模。这意味着新增房贷成为拉动贷款增长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不增反降,企业部门贷款减少了26亿元。居民房贷在“挑大梁”背后,实则隐患不小。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发出警示:“居民加杠杆是危险的‘游戏’。中国居民房贷收入比0.46,已超过日本房产泡沫时期的水平。若按现有速度扩张,将在5年内达到美国次贷危机前的历史高点。”
01 杠杆密码:房地产泡沫的触底规律
历史上的房地产泡沫存在一个共性规律:市场触底往往发生在居民杠杆率下降过程中。当居民债务负担降低到一定程度,负债能力得到修复,楼市才能实现自然触底。
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看,从居民杠杆率首次下降到楼市触底,通常需要3-5年时间。这一过程是市场自我修复的必要阶段。
居民杠杆率计算公式为:居民存量债务 ÷ GDP。因此,当居民债务增速低于名义GDP增速时,杠杆率就会下降。
2025年一季度我国名义GDP增速为4.59%,这意味着债务增速低于此数值的城市,居民杠杆率实际上正在降低。
债务空间决定政策刺激效果。在低杠杆率城市,居民拥有更多负债空间,政策刺激能引发更强的成交上升和负债上升。相反,高杠杆城市对政策刺激的反应则明显迟钝。
02 债务地图:京沪与其他城市的分化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家庭负债率已达66.4%,比2015年的39.5%上升了近27个百分点。更惊人的是家庭债务收入比高达144.8%,远超美国的114%、日本的103%,位居全球首位。
在主要城市中,只有北京和上海的债务同比增速超过名义GDP增速,其余城市大多低于4.59%的基准线。

北京债务增速虽有抬头,但主要是“小阳春”拉动。4月和5月数据相比3月已明显减少。数值偏高部分源于去年5月底才出台政策,导致基数较低。
上海则呈现不同轨迹:债务同比增速正逐步收窄。绝对值看,每月增量相比政策刺激期已大幅下降。考虑到去年5月底上海出台政策导致基数走高,预计6-7月将迎来增速向下拐点。

其他城市呈现另一番景象:
- 重庆:债务增速3.2%
- 厦门:债务增速2.7%
- 宁波:债务增速1.8%(更新至4月)
- 青岛:债务增速0.9%
这些城市的债务增速均低于名义GDP增速,居民杠杆率仍在缓慢下降过程中。
03 杠杆高企:债务负担的楼市压制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居民负债能力已达极限。截至2025年3月,中国居民房贷余额已达43.7万亿元,占居民总负债的72.3%。
偿债覆盖率(DSCR)指标已发出警报。当前居民部门年偿债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24%,若债务再增加,将导致更多家庭陷入“收入仅够还利息”的困境。
姜超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上半年中国新增房贷/GDP高达6.4%,远超日本历史高点(3.0%),接近美国历史峰值(8.0%)。这清晰表明居民购房边际杠杆率已接近极限。
居民部门的自我修复已经开始。2025年1至2月,我国居民累计新增贷款547亿元,同比下降86%,创下近十年同期新低。居民主动“去杠杆”趋势明显,这正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典型特征。
04 市场调整:结构分化的深度演进
在债务压力下,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深度调整。2025年上半年新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4.5%,销售额下滑3.8%。有分析预测,全年销售额可能跌至8万亿左右,仅相当于2021年高峰18.2万亿的“零头”。
房价表现呈现前所未有的分化:
- 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微跌0.3%-0.6%
- 三四线城市普遍下跌1.5%-2.8%
- 上海中心城区老破小学区房从2021年9万/㎡跌至6万/㎡
市场分化源于资产属性的根本转变。广发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核心资产价格保持稳定,而非核心资产加速下跌。购房者资产置换意愿强烈,上半年价格下跌主要由“老、破、小、远”的低总价产品贡献。
库存压力呈现地域性差异。三四线城市商品房空置率普遍高企,重庆2024年达28.3%,而深圳核心区租金年涨幅仍达8%。这种分化源于人口流动的马太效应:2021-2024年,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50万人,而东北三省累计流失400万人。
05 购房策略:等待时机的理性之道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购房者需要全新策略。非核心区抄底可能陷入负资产困境,而学区房政策变动让老破小风险倍增。当前环境下,耐心比勇气更重要。
三类机会值得关注:
- 刚需群体可关注一线城市旧改或人才房政策红利
- 改善需求优先置换符合“好房子”标准的电梯房
- 投资者可转向长三角或珠三角长租公寓
政策导向已发生根本转变。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列为楼市调控首要目标。体现在三方面:土地财政松绑、金融闸门收窄、价格管控升级。
楼市新周期遵循三重逻辑重构:
- 估值逻辑从货币驱动转向现金流定价
- 周期逻辑从单边上涨转为与经济联动
- 政策逻辑从托底稳涨变为双向调节
家庭资产配置也需重新规划。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业强建议,不动产配置不超过总资产50%,重点跟踪人口流入区域。
金融学者朱宁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预测,未来三年房价可能再降20%。DeepSeek则分析认为未来五年所有大中城市都将进入下跌通道,一线城市因房价收入比高达40倍,补跌风险最大。
居民存款动向印证了预防心态强化。2025年前五个月,居民银行存款减少2.46万亿元,而去年同期则增加9873亿元。这些资金部分流向股市、基金等投资渠道,但更多用于修复家庭资产负债表。
杠杆率的调整需要时间,市场真正的底部信号尚未出现。当居民负债表完成修复,楼市才能迎来健康复苏的曙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